1.推进天府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按照“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的合作理念,充分挖掘利用成都、资阳和眉山的旅游资源,发挥区域的交通优势和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内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完善商务、会展、会议、环境、标识、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打造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河道旅游和精品线路,共同建设“服务四川、辐射西部、引领全国”的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2.完善成都旅游区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依托成都经济区,辐射西藏、青海、云南等民族地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逐步实现旅游资源、区域品牌、市场营销、旅游执法、人才培训、信息平台一体化,共建以成都为中心的都市圈旅游区。完善国道318、国道213、国道108等跨区域通道沿线旅游设施,共同打造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九黄、三国文化、雪域风情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3.深化成渝经济区旅游合作。抢抓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推进成渝区域旅游合作。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充分发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突出巴蜀文化、都市风貌、山水景观、红色旅游特色,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成渝区域旅游交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线路上的标志标牌、旅游服务区、紧急救援及基本医疗设施等配套设施,完善沿线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
4.积极融入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城市旅游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打造城市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合作城市内涉旅行业协会、企业的联谊合作,组织考察互访,举办合作论坛和合作峰会;加强合作城市旅游信息交流和互动,逐步建设统一的旅游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开展联合市场调研,把握最新的游客动态,实现客源市场共享。
5.不断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亚太旅游组织以及全球性的大旅游供应商、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与联动,构建与其他国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平台。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
加快开辟、开通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市场的直航线路,形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和旅游航空便捷通道,简化旅游出入境通关手续。
提高从业人员的多语种服务能力,规范城市和景区的标识系统,设立多语种公共服务热线,完善国际化网络营销平台,逐步推进商务服务英语考核,为国际旅游组织和知名旅游运营商提供国际语言文化服务体系,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语言无障碍的国际旅游城市。
(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成都市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链,全面提升旅游的产业地位,使其尽快成为成都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将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引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三大文化为重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辅助的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力促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2.旅游与会展业融合。大力发展会展旅游,探索旅游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依托成都世纪城会展圈为核心的会展资源,办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美食节、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国际性或国家级大型会展旅游活动,筹划举办更多与旅游相关的重要会展节事。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会展品牌项目,争取国际性主题论坛的永久落地,不断提升成都作为中国会展名城和世界美食之都的形象。
3.旅游与现代商贸融合。将旅游业与商贸零售业紧密结合,积极发展购物旅游和游憩商业,完善旅游要素,充实旅游内涵。通过城市旅游步行系统串联城市休闲游憩区(点),打造旅游商业特色街区和旅游美食特色街区,培育旅游要素连锁经营业态。以成都国际商贸城、中国女鞋之都为载体,建设成都旅游购物中心。
4.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政策,发挥现代农业的旅游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结合11条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灾后重建和一般旧场镇改造成果,大力培育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户),积极探索社会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和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鼓励和支持郫县、大邑、蒲江等有条件的区(市)县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5.旅游与特色工业融合。引导培育房车、滑翔伞等高端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园区化发展,建立一批集体验与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工业园区。依托独特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汽车、钢铁、飞机制造、酿酒等特色工业旅游区(点),形成一批成熟工业旅游线路。
6.旅游与体育融合。以体育基础设施、山地、绿道等资源为依托,按照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的思路,促进旅游与体育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漂流、滑雪和登山等户外运动项目,积极争取公路自行车、现代五项等国家级、国际性品牌赛事活动落户成都,争取申办马术、高尔夫、热气球、游艇赛事等国际时尚体育旅游项目。
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