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减灾工作,修订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开展区域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灾害高风险区和城市建立避难场所,在多灾、易灾地区开展减灾安居工程建设。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的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综合利用广场、绿地、公园等露天公共场所和学校、体育场馆等设防标准较高的坚固公共建筑物,配备餐饮、照明、医疗等减灾避灾设施设备,必须设置取暖、给排水等基本生活设施,建立起室外与室内相结合的避难场所,确保一旦遇灾,避难场所能够给避险群众提供食品、饮用水、临时住所和医疗服务,有足够的人员排泄场所,污水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冬季能够取暖。在多灾、易灾农村地区推动减灾安居工程建设,根据不同的地震断裂带设定建筑物的设防标准,提高农村民房及各类建筑的抗灾能力。
(七)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大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科技资金投入力度,搞好灾害科学的应用和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大灾害预测预报的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攻克突发性灾害的预报难关。加强减灾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各主管部门开展合作和学科交流,共同开展灾害的综合研究、综合预测和综合防治,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八)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加大全民防灾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强化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机制,担负起义务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责任。依托国家和我省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鼓励群众参加减灾专业技术交互式远程教育。充分整合各部门的科普教育资源,在全省各县(市、区)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基地,推广先进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面向公众宣传减灾知识。将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开展减灾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做到预防和应对“水灾、火灾、震灾”知识进课本、进课堂。新闻媒体公益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宣传的长效机制。结合每年“国际减灾日”和国家“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
四、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