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确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坚持节能降耗“一票否决”制,强化对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年耗能1千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将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继续与企业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确保完成。引导企业严格遵守节能法律法规,全面加强节能管理。运用财政、税收和价格调节功能,调动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完善节能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促进企业节能。对节能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强制实施能源审计,并限期整改。
推进结构节能,建立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机制。支持发展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有效控制高耗能行业和项目扩张。严把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关,未进行或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上马。加快节能改造和技术进步,推广运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继续抓好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利用。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和计量认证,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充分利用差别电价等政策杠杆,加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腾出发展空间。
在重点抓好节能降耗的同时,全面节约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节水和节材管理。健全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和产品的节水;构建企业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新型的替代材料和可回收、可分解材料,节约包装材料,不断降低原材料消耗。
二、严格环保管理
坚决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全面贯彻《“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和《金华江“531”防治工程》,加大环保力度,着力防治工业污染。支持发展生态产业和低排放产业,支持生产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迁建项目审批管理,不准高污染行业进入,严控新增污染源。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和服务,建设污染物治理设施。完善企业排污监督机制,健全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制度。对重点污染源进行重点整治,着重控制化工医药、五金电镀、造纸等行业性污染。加快污染物治理设施配套建设,坚决制止企业偷排漏排。下决心关闭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防止污染企业和项目跨区域转移。
全面促进清洁生产。推动企业从过度消耗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向源头削减资源和全过程预防污染转变,力求在产品设计、原料选取、加工制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对环境影响和人类危害最小,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高。完善清洁生产标准和技术导向目录,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和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进绿色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到2015年,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及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三、发展循环经济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全面实施“733”工程,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广运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和提高资源化程度。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废弃物产生量较大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大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重点支持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旧机电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开展金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永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浦江水晶产业等三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在发展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培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循环产业链。引导产业链前后向的企业入园,形成生产资源循环式组合和结构型治污新格局。
第五章 落实重要举措
围绕“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形成合力扶工之势。创新工作机制,采取重大举措,集中政策手段,实现目标任务。
第一节 构建工业发展平台
工业发展平台主要是制造业集聚发展所依托的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工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一、加强工业平台建设
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四大建设”的要求,突出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为大项目落地、大企业成长、大产业崛起提供空间支撑。
重点建设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和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面积53.2平方公里)两个大平台,主要用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探索建立跨地区的开发管理新机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层次招商和高效率产出。
进一步建好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重点突出、多点支撑、互动争先、各具特色的工业空间分布新格局。主要是开发建设12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即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东经济开发区,金西经济开发区,兰溪经济开发区,义乌经济开发区,永康经济开发区,东阳经济开发区,浦江经济开发区,武义经济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磐安工业园区。“十二五”时期,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拟开发面积66.43平方公里。力争新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建设乡镇工业功能区,发挥在发展乡镇经济、培育产业集群中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抓好50 个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和整合提升。积极引导乡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工业功能区有序建设,健康发展。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的资金来源,形成多主体进入、多渠道导入、多元化投入的投资新机制。
按照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要求,推进园区整合提升。在不改变“四至范围”的前提下,以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配套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进行整合,形成一批托管区,发展一批组合区,全面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园区的整合提升,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建立跨区域、跨园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和联合开发模式。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整合提升的主体,要在授权托管范围内合理布局空间、重新组合要素、优化配置资源、集聚发展产业、扩大辐射能量。对托管的乡镇工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绩效考核与财税分配制度,形成统筹规划布局、协同开发建设、经济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优化工业平台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管理的要求,建设好工业发展大平台,形成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布局规划、创新开发机制、加强基础建设、集约利用土地、集聚发展产业、构建服务平台,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强化工业发展平台的产业引导。更加注重主导产业的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产业重大项目的引进、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按照规划所定产业导向和功能定位,把好企业准入关。将产业层次、投入强度、产出效率和建设进度等作为衡量标准,切实提高入区企业和项目的档次和水平。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行业和项目进入。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和达标排放。
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滚动开发的原则,抓好工业发展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吸引力和服务功能,更好地“筑巢引凤”。实行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融资,切实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行建设项目工作责任制和全程服务制,着力解决项目实施中征地难、拆迁难和进场难等突出问题。
二、加强工业用地保障
科学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力开发、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千方百计缓解土地瓶颈制约,为构建工业发展大平台创造前提条件。
积极保障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的用地需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积极保障工业发展大平台建设的用地需求。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突出抓好黄土丘陵开发,拓展非农建设用地空间。扎实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用地,积极争取省级重点项目的戴帽用地指标。
完善工业用地配置机制。把土地供给政策与生产力布局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规范工业用地配置方式。优先向工业发展平台下达供地指标,优先向科技含量大、产出效益高的重点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配置土地。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入产出率低、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不予供地。完善工业项目供地评审、竞争机制,严格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准入审查和履约管理。
着力提高工业集约用地水平。支持发展节地型产业,支持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改”和“零用地招商”,对占地少、亩产高的企业进行褒奖。在城市核心区、中心镇规划区加快实行“退二进三”,采取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向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建立新征地企业原有土地的置换机制,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加强工业用地批后管理,加快消化转而未供土地,并允许异地置换。建立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机制,实行“腾笼换鸟”。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依法收回企业圈占长期不用的土地。推进标准厂房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集聚平台。
第二节 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工业投资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努力扩大工业投资,以大规模、高效率的投入带来大规模、高质量的产出,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一、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企业技术改造是工业投资的主要方面,具有投资省、技术新、消耗低、实施快、效益好的特点,是促进工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技术改造的有利条件,保持高强度的企业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力争有更多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项目盘子。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改造提升。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扶持政策力度。用足用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鼓励和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公共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进口设备免税、增值税转型改革和人民币逐步升值的有利条件,扩大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
二、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紧紧抓住国内外先进制造业扩张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工业发展平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实现开放带动、借力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切实抓好“选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准入评审机制,注重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产业关联度的好项目;注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好项目;注重引进能带动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和产业集群成长的好项目。突出抓重大项目的引进,争取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军工企业、区域性、行业性龙头企业和浙商重点企业上有较大突破,在引进国外及台湾地区的大项目和高端制造上有较大突破,在引进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城市群产业上有较大突破,在引进市外著名民营企业的战略投资上有较大突破。大力推进产业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构建较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注重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重要原材料和高端人才、知名品牌并重拓展。
完善招商引资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每年举办全市性的重大招商推介活动,每年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坚持实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联动性。遏制招商引资的短期行为,严格限制引进落后生产力。凡是国家和省市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都是招商引资应禁止和限制的产业。
三、注重提高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