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金融创新亮点纷呈,金融发展内生性动力更为强劲。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七朵金花”绽放。继重庆联交所之后,5年间新设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6个交易市场,已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近1900亿元。随着市场功能加快完善、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资金和信息的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农村金融创新“破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启动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已设立村镇银行1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创新服务方式,消除了农村金融服务零网点乡镇。外汇管理机制创新全国领先。实施“事前便利,事后监管”的外汇管理制度创新,促成惠普结算中心顺利落户重庆并高效运转,开创了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新模式;首创国际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认证体系,吸引贝宝结算公司落户重庆,实现电子商务跨境结算便利化;力帆进出口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市场的民营企业。
6.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区域金融运行安全稳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5年内出台了《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初步成型。2009年,市金融办升格成为市政府直属机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先后组建政府金融办或明确金融服务牵头部门,对金融的行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法治环境趋好,建立了金融应急预案、金融仲裁院、金融审判法庭等协调工作机制,妥善应对和有效处置了金融风险,有力保护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征信系统更加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量分别是5年前的3倍和21倍。良好的发展环境助推金融机构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到2010年年底,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9%,比2005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排名升至全国第6。银行盈利263.8亿元,是2005年的9.1倍,远高于资产增速。资产利润率由2005年的0.6%升至2010年的1.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项重大举措取得重要成效,金融业强势崛起、实现历史飞跃,奠定了金融中心发展基础和格局。经过5年的爆发式增长,重庆金融业已经初步具备向更高标准和更高水平冲刺的条件。但仍应清醒认识我市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总量不足,对外辐射水平不高,离金融中心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二是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还需更大突破,应进一步加强金融跨行业信息互通和产品技术合作,激发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充分对接和引进全球金融资本、管理和技术,促进金融对外开放。三是金融政策环境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不占明显优势,金融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领军人才、高端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人才较少,不能满足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四是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亟待强化。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定位,必须进一步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强力支持,形成部市共同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汇集市外各方力量,整合全市资源,加快实现建成金融中心的战略任务。
(二)重庆金融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1.“十二五”是重庆金融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国内看,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孕育着新机遇。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将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制发生变革,对全球金融资本和资金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将诱发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创新。未来几年,重要的金融创新将可能在我国出现。我国内陆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和产业加速转移,将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和资金聚焦点,这将有助于我市通过大胆创新和开放对接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加快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从我市看,重庆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翻一番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综合实力和财富积累再上新台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方面,我市已经形成了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工业体系,未来五年将建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万亿元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城市化进程方面,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超过60%,主城将建成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的国家级特大城市,日益强化的中心城市经济功能将加快引导金融资源的聚集和辐射。对外开放方面,随着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未来五年我市将引进500亿美元外资,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将为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提供重要的国际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