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决策部署,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山区为重点,以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坚持可持续发展、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努力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主要目标。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1100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 570元、工资性收入 420元、财产性收入 50元、转移性收入60元。
2016年农民从林业上获得收入目标构成表
项目
| 工资性收入
| 家庭经营收入
| | 财
产
性
收
入
| 转
移
性
收
入
| 合 计
|
第一产业收入
| 非农产业收入
|
小计
| 木竹
| 特色经
济林果
及森林
蔬菜
| 苗
木
花
卉
| 林
下
种
养
| 其他
| 小
计
| 林产品初
级加工及
手工艺品
加工业
| 林业旅游
及商贸等
服务业
|
数额(元)
| 420
| 570
| 335
| 100
| 190
| 25
| 10
| 10
| 235
| 120
| 115
| 50
| 60
| 1100
|
比 2010 年增(元)
| 232
| 233
| 121
| 58
| 45
| 9
| 5
| 4
| 112
| 55
| 57
| 29
| 30
| 524
|
比 2010 年增幅(%)
| 123.4
| 63.2
| 56.5
| 138.1
| 31.0
| 56.3
| 100
| 66.7
| 91.1
| 84.6
| 98.3
| 138.1
| 100
| 91
|
三、增收方向和途径
(一)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稳定农民增收渠道。突出抓好短周期木质原料林、竹林、生物质能源及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着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提升林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森林经营、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在嘉陵江(中段)、涪江(中下段)、岷江(中段)、青衣江、安宁河、长江干流区以及秦巴山区、龙门山区、大小凉山地区、沙鲁里山南端、金沙江河谷地区建成特色优势明显,百万亩以上的林产业基地带15个。到2016年,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其中,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 800万亩,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100万亩;竹林500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360万亩;木本食用油料基地8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00万亩;特色饮料基地 6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200万亩。
(二)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增加林产品附加值。一是鼓励就地初级加工。组织农民开展经济林果的采后处理、分级包装、贮藏保鲜;指导农民进行竹编、根雕等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生产;鼓励农民开展竹席、竹筷、木竹片、桉叶油等林产品初级加工。通过提高加工转化率和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精深加工。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求,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林业产品附加值,带动原料需求,提高原料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益。推进林板家具一体化和竹浆纸(纤维)一体化,提高人造板、家具、制浆造纸和木竹工艺品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人造板、竹浆造纸、木竹地板、木竹家具、森林蔬菜、林药林化、经济林果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林产加工企业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引导和促进资源、资金等产业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到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林产加工企业总量分别突破750家和100家,建成特色优势明显、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产加工园区50个。
(三)鼓励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大熊猫、森林、湿地和乡村生态旅游四大品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重点扶持100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全省生态旅游人数达到3亿人次,收入达到 450亿元。搞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全省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活动,到2016年全省共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3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50个、生态旅游示范景区 50个。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带动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农民以自办“森林人家”、参加景区服务等方式,参与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增加收入。二是加快发展林下种养业。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立体经济的要求和集约经营、优质高效的原则,以林业产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承包土地、林竹培育业主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生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林菌、林药、林草、林粮等林下种植业,大力发展养鸡、养猪、养兔、养牛、养羊等林下养殖业,让林农实现快速致富的愿望,进一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到 2016年,建成林下种植面积2000万亩,林下养殖年出栏数突破200万只(头)。三是加快培育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通过寄养、套养、合作养殖等方式,让农民从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中获得收益。大力发展林麝、猕猴、梅花鹿、野猪和雁鸭类、曼地亚红豆杉、石斛、变叶海棠、云木香等人工驯养繁殖(培植)和加工利用业,努力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特色浓郁的野生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培植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以野生动植物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打造 2家以上特色明显、影响力较大的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点,适度开发国内外狩猎、野生动植物景观等新兴旅游点。到2016年,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企业210家。
四是加快培育花卉苗木业。在平原丘陵区、川西南山区、盆周南部山区、盆周北部山区的成都、西昌、宜宾、达州、眉山等地发展林木种苗、生物育种和花卉基地50万亩,让农民从林木种苗花卉生产经营中获得收益。
四、保障措施和办法
(一)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大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按照分类指导、适地适树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着力发展以木竹工业原料林、珍稀用材林、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和生物质能源林为主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努力提高林地综合效益。一是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强县建设,为全省提供典型示范。按照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标准,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指导已经认定的产业强县向更高层次发展。坚持地方主体、上级扶持、动态管理原则,以山区为重点新增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强县。二是加强良种壮苗的繁育和应用。按照《
四川省林木种子管理条例》,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着力加快优良乡土树竹种的选育和新品种的试验推广,增加林木良种壮苗供应,保障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对良种壮苗的需求。三是加大科技支撑。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集成和应用,大力推广高接换优、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栽培、集约管理、标准生产等成套技术,开展林业科技示范和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林地的单产、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快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科学分析低产低效林形成的原因,采取品种更新、抚育、施肥灌溉、整形修枝、病虫综合防治等针对性措施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五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保障林竹正常生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业,适度发展生态养殖业,大力开展以“森林人家”为主要形式的林业生态旅游,实现以短养长。六是打造区域品牌。推进林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林产品质量,加强林产品品牌整合,着力打造秦巴山、大小凉山、雪域高原等区域性品牌,提高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