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民收入促进计划的通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两个带动”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把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简称“两个带动”)作为根本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一是以现代农业基地(重点)县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重点区域,以优质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蚕桑、生猪、牛羊、小家禽畜、水产等为重点产业,大力推进有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加快培育一批全国同行业排位靠前的“排头兵”企业;在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强化组织联结作用,增强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功能。四是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的机制模式进行认真总结、完善和积极推广,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五是加强品牌建设。以区域品牌为重点,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大凉山、川藏高原、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地区和大巴山区等地域品牌,大力推进四川茶叶、四川中药材、四川泡菜等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将更多的农产品打造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以品牌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发挥科技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创新平台,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和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强良种繁育专项育种攻关,加快四川特色优势新品种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开发,整合集成和优化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步伐,重点解决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标准化生产、产品安全等关键技术问题。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与应用。完善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发挥助农增收作用。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经营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技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和消化一批省外、国外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提升我省农业发展水平。
  (五)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镇化推进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一是利用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对有稳定居住地、有稳定就业或稳定收入来源的进城农户,制订配套政策,妥善解决在就业、社保、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问题。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对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在从业许可及税收上给予优惠支持。完善制度保障,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三是支持城镇周边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住房出租、兴办小型旅馆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均等化。引导资金、人才向农村加速流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农民收入促进计划”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促进农民增收的责任,分解目标任务,分部门制订“专项促进计划”,加强检查督促,保障目标任务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分级制订本地区的“农民收入促进计划”,明确发展目标、主导产业、支持措施,发展项目规划到村,增收目标锁定到户,增收门路落实到户,增收政策扶持到户。对贫困农户统一制订帮扶计划,定点帮扶,确保增收目标实现。大力推广“春风经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作用,选好产业发展带头人,找准增收致富路子,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苦干巧干促增收,造就一大批农民收入快速大幅增加的“春风村”。
  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研究政策措施,推进农民增收工作。农口各部门要认真实施“专项促进计划”,加强指导、支持和服务。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地税、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制订和落实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省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单位要在金融信贷方面研究支持措施,扶持农村产业发展。
  附件:1.农业厅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2.省畜牧食品局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3.林业厅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4.水利厅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5.省供销社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6.省农劳办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附件1
  农业厅农民收入专项促进计划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农业厅在深入分析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米袋子”工程、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创建核心示范区和标准园、打造品牌和开拓市场、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一、增收目标
  总体目标:到 2016年,农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比2010年增加600元。
  (一)第一产业收入中农业收入分年度目标(见下表)。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情况
  单位:元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

比上年增加

比2010 年增加

2010

1273

-

-

2011

1373

100

100

2012

1473

100

200

2013

1573

100

300

2014

1673

100

400

2015

1773

100

500

2016

1873

100

600



  (二)非农产业收入。
  第二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四川泡菜、种子加工等,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12% 以上。
  第三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全省休闲农业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长15% 以上,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30% 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高1倍,休闲农业收入占到第三产业收入的20% 。
  二、增收途径
  (一)抓政策落实促增收。农业补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国家逐年加强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四补贴”资金支持,扩大补贴品种和农户受益面。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化有关政策的实施方案,完善操作办法,将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确保每年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66亿元以上,努力保证给农民的实惠不截留、不缩水,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
  (二)抓粮油增产促增收。千方百计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集中精力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特别是产量在5亿斤以上的核心县的粮食生产,着力在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等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使它们担当粮油稳定发展的主力军。加快做大马铃薯产业,奋力推进我省马铃薯产业全面升级,力争种植面积达到 1500万亩以上,实现总产全国第一、加工量名列前茅。大力发展紧缺粮食品种,力争全省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套作大豆500万亩以上,强力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原料基地和优质蛋白大豆基地建设,着力将特色粮油产业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认真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和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到2016年年底全省粮食总产比2010年增加 20亿斤、油料比 2010年增加 10万吨,努力实现增产促增收。
  (三)抓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促增收。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原则,重点发展蔬菜、特色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园艺产业,积极发展蚕桑、花卉、烟叶等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县要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的要求,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标准化万亩核心示范区。通过打造万亩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3-5万亩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基地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有效增加农民种植农产品的收益。着力做大做强以宜宾、乐山、雅安等为核心的 2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600万亩蔬菜产业带,以龙泉、双流、仁寿等为核心的100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带等基地。大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特色鲜明、发展空间大的新兴产业带,打造以龙门山脉为核心的100万亩优质红心猕猴桃产业带,以安岳为核心的100万亩川中柠檬集中发展区,在攀西建设50万亩以蔬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产业带、50万亩石榴产业带、50万亩蚕桑产业带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