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分阶段水资源供需分析
2010年全市供水总量31.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6.03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25.71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中,农业灌溉用水量21.3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7.2%;工业用水量3.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5%;居民生活用水量2.8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9%;林牧渔畜用水量2.4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8%;城镇公共用水量0.9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9%;生态环境用水量1.1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7%。
预计到2015年,在南水北调已通水的前提下,全市可供水量为35.06亿立方米,预测总需水量达到35.2亿立方米,缺水0.14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十二五”期间,城镇和农村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工业通过强化节水,供水保证率达到90%,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平水年(P=50%),从现状289立方米/亩降低为246立方米/亩,年均递减2.98%;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6.84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72%。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
6.1.2工业与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全市水资源供需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农业用水不增略减总体目标的实现,小麦、玉米、蔬菜三大主导作物,应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以优质、高产、高附加值提高效益,种植规模应相对稳定。小麦、玉米的种植结构基本是合理的,播种面积应分别保持在560万亩和500万亩左右。由于石家庄市是全国蔬菜生产适作区之一,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增长较快,产值已占到种植业总产值的25%以上,而蔬菜用水量较大,蔬菜占地面积应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减少露地蔬菜种植面积。林果业中苹果、梨、桃面积也应相对稳定。
工业结构调整全市应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利用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和产业集聚,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首先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对医药、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提升技术含量,降低能耗水耗,培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其次培育后续支撑产业,加快建设以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为龙头的化工产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产业;第三发展高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保产业等领域,创建生物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工业基地。
6.2依据石家庄市产业发展布局,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确保城市与重点工业区用水需求
随着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的变化。一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工业基地化、集约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将加快。与此同时,为提高石家庄市农业在国内、国际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特色、有产业、有规模、有效益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特色农业区将很快形成。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布局将出现较大调整,城市周边建设地区和一批独具特色的集镇将有较快发展。三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城市形象和高品质饮用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石家庄市将逐步形成“三横一纵”、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三横”:
第一横,以横山岭水库为主水源,利用引磁济郜、口头水库和红领巾水库进行丰枯调节,形成市域北部磁河、郜河供水体系。
第二横,以娘子关泉、威州泉、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为主水源,利用冶河枢纽、引甘济绵、张河湾水库、八一水库、东庄水库进行调节分配,形成市域中部冶河、滹沱河供水体系。
第三横,以白草坪水库为主水源,利用引槐济泲工程和平旺水库进行丰枯调节,形成市域西南部槐河、泲河供水体系。
“一纵”:
指南水北调工程,与引岗南、黄壁庄水库水入市工程和韩家园、八一、白草坪水库城镇应急供水工程以及城市地下水水源工程连接,形成省会及山前平原区城市供水体系。
6.3以饮水安全、小水库除险加固和粮食主产区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到“十二五”末,努力解决28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76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种粮大县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4分步实施地下水控采、加大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力度,实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保护和改善城乡水环境
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严格取水审批制度,合理调控地下水,有计划地逐步关停城区自备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全市地下水开采量基本维持目前的开采水平。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和鹿泉市要逐年增加地表水供水比例,减少地下水开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城市及独立工业区以江水(包括通过地下调蓄工程调供的引江水量)为主,加上污水再生利用,全市水资源总量大体实现供需协调,山区供需有余,平原区加上污水再生利用,整体上供需基本协调。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种植结构,限制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地下水超采量不再增加。搞好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业高浓度污水集中处理,营造人工湿地,恢复水生植物多样性。蓄水、引水工程应适度保留河湖、湿地的生态用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