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开发展示黑土文化主题产品。开发全面展示关东风情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中国木雕馆、观复博物馆哈尔滨分馆、松花江文明展览馆、中华巴洛克民俗街;将“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哈尔滨古玩艺术品博览会”等办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展会。

  抢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感知城市”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正在推进的“感知中国”建设,为我市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要抢抓机遇,切实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把哈尔滨建设成为领跑国内外的“感知城市”、“智慧城市”。

  ---优先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产业。规划建设哈尔滨物联网基础平台和云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中国云谷”、“云飞扬”为代表的领军产业聚集地建设,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建设国家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东北亚及全球的重要数据节点。

  ---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端文化产业。增强动漫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出一批特色动漫品牌和动漫艺术精品,动漫产业创作生产能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抓住作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发展机遇,按照一城一网的要求,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大力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显著标志。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出更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推进哈尔滨文学精品工程,抓好反映我市独特历史文化的《松花江上大型文学系列丛书》创作,更多地推出优秀社科图书,办好文学期刊。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加快推出话剧、音乐剧、歌舞剧新剧目。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质量,力争每年推出1-2部原创影视剧。加快《萧红》、《浴火危城》、《哈尔滨往事》、《大铁路》、《走进花园街》、《大金王朝》等一批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和播出。创作一批文艺理论、文艺评论和曲艺等方面优秀成果。以主流网站为平台,创作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

  三、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高创建活动水平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农民工、青少年为重点,利用党校、青少年宫、市民学校、老年人大学等社会教育阵地,实施市民文明素质3年培训计划。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主题实践活动和“感动哈尔滨”人物(群体)评选活动。深入开展“诚信哈尔滨”、“货真价实满意店(街)”活动。大力宣传和自觉遵循《市民公共场所文明守则》和“村民公约”、“居民公约”、“市民公约”等。积极组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募捐、爱老敬老等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2015年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常住人口8%以上。建立健全市民文明素质指标体系,科学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指数测评。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和社会评价的城市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出城口、铁路沿线、内河沿岸、早晚集市、市场摊区、居民庭院、建筑工地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实施城市硬化绿化美化亮化,2015年,城市道路全面实现硬化目标,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达标率98%以上;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建设,30%以上县(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强化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建设,市、区县(市)主要街道垃圾收运设备配备率100%,消灭积存垃圾;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治理,实现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率85%以上。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完善安全管理设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辆运营管理。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倡导文明经营。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