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机构建设。
(1)推进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推进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建设光启超材料研发大楼,推进超材料产业联盟建设运营。2011年,全面启动超材料制备与封装技术重点实验室等5个重点实验室和超颖射频技术工程实验室等6个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组建光启超材料产业联盟,着力构建超材料专利池;积极推进超材料研发大厦建设项目前期筹备。力争到2012年底完成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3300万元的实验室研发设备购置,初步形成以超材料为核心的系统科研体系和研发能力,支持超材料产业联盟运作,加快推进成果转化。2013年完成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6000万元的实验室研发设备购置,建成首条超材料中试线;加快推动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超颖射频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进一步推进“人造物质结构数据库”和“特种电磁超材料”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牵头,市规划国土委等相关单位配合)
(2)推进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建设。推进深圳华大基因生物产业基地和成坑地块规划建设,加快贯穿组学生物信息核心技术等5个重点实验室和蛋白质组学等5个工程实验室的建设。2011年,全面启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按照相对集中区域规划建设华大基因产业园,第四季度开工建设成坑地块华大基因大梅沙产业发展基地。2012年,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完成华大基因大梅沙产业发展基地部分土建工程。2013年,基本完成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华大基因大梅沙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科工贸信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卫生人口计生委、盐田区政府等相关单位配合)
(3)加快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与中科院签订关于“十二五”期间合作共建先进院的协议,推进先进院二期建设,鼓励先进院承担更多的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积极推动先进院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2011年先进院人员规模达到1800人,申请专利200项,孵化企业30家。2012年先进院高端人才比例进一步增加,新布局的学科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3年开展二期基建工作,医药所基本建成,启动新能源所和新材料所的筹建工作,人员规模达到2500人,综合实力进入科学院前八。(责任单位: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南山区政府等相关单位配合)
(4)新建市医学科学研究院。加快市医学科学研究院项目前期工作。2011年完成市医学科学研究院新建大楼的选址意见、用地预审、初步勘察。2012年完成项目环评审批、可研报告编制、用地规划许可、方案设计。2013年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概算编制。(责任单位: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等相关单位配合)
(5)落实市政府与11所院校的研发机构落户协议。与签约院校研发机构议定落户深圳的个性化实施方案,推进研发机构落地,促进研发机构与深圳企业开展对接与合作。2011年力争协议中提出的60%-70%的研发机构落户深圳,对已落户的研发机构予以前期支持。2012年力争协议中提出的90%以上的研发机构落户深圳,对已落户深圳的研发机构进行跟踪和服务。2013年完成重点实验室平台大楼建设,择优筛选院校研发机构进入重点实验室大楼;修定扶持经费管理办法,对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相关实验室予以重点扶持。(责任单位: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各相关单位配合)
(6)新建10所国际化专业特色学院。按照“国际化、开放式、小而精”的原则,创新办学模式,大力推进特色学院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2011年完成华大基因生物产业特色学院、新材料产业特色学院的筹建准备工作。力争2012年建设2-5家特色学院。2013年力争建设3-6家特色学院。(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等相关单位配合)
4.重点实验室建设。
(1)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医疗、卫生、交通、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2011年,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在医疗、卫生、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2012年,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在公共安全、交通、城市规划等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2013年,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在原有领域基础上,继续围绕民生领域,推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责任单位: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委等相关单位配合)
(2)推动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大楼建设。加快平台大楼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2011年完成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完成地下部分。2012年完成主体施工、设备安装和部分装修工程。2013年项目竣工验收,争取交付使用。(责任单位: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市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3)加快建设大学城重点实验室群。建设和完善大学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服务体系、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及研究实验基地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城各类管理规章制度,整合优化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2011年争取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初步构建集科研人才、仪器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资源于一体的公共开放实验平台。2013年推进资源三维可视化网络建设,实现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大学城管理办公室牵头,市科工贸信委等相关单位配合)
5.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人才入户、医疗、保险、出入境、住房、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对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技能培训等进行资助。2011年制定关于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研究我市新兴产业人才特点,2012年出台新兴产业人才扶持政策。2013年实施“技能振兴行动计划”和“技能菁英工程”,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政策体系,加大引进入户力度,畅通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渠道。(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牵头,市科工贸信委、投资推广署等相关单位配合)
(2)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2011年驻美、日、欧、澳四个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全部挂牌运作,组织实施创新创业者引进培育扶持计划。2012年四个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初步发挥作用,进一步扩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规模,改革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评价方式和办法。2013年提升我市四个驻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将宝安、龙岗两区实训基地纳入全市公共实训服务范畴,建立起“一体两翼”的公共实训服务体系,扩大实训规模,拓展实训园区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牵头,市科工贸信委、投资推广署等相关单位配合)
(二)构建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1.组建产学研联盟。
创新思维观念、紧抓关键环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明确牵头单位和产学研主要成员单位,先行运作起来,再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产学研新机制。2011年在生物基因、新能源、超材料、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若干产学研联盟,加快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和运营。2012-2013年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的扶持力度,组织各联盟实施一批产学研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牵头,各相关单位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