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创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积极推行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充分利用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优势,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深化技能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事业单位建立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开展省突出贡献人才、创新人才评选等表彰活动。
6.创新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鼓励人力资源区域内有序流动,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的产业、行业分布。推进示范区内各城市间人力资源对接及交流。积极推进示范区与皖北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建立示范区与皖北地区的劳务合作和岗位对接新机制,促进皖北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要素向示范区转移。建立完善企业人才退出机制,保证人才退出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人力资源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示范区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整合人才、劳动力市场职能和资源,加快推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支持示范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推动示范区在2013年底前率先建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5级互联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立村级就业信息员队伍,开发“大集中”模式的就业失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就业信息实名制管理制度。帮助示范区搭建区内和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支持合肥、芜湖建立人力资源大市场,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
2.提升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实施示范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进战略,打造一批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规范发展人事代理、档案管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构建统一、标准、开放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提升网上办事服务水平,开展高效服务,为各类劳动者来示范区创业、就业、子女入学、就医、居住和生活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人力资源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人力资源服务、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
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季度供求信息发布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好人力资源市场日常监管工作,促进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体制建设,实现监察执法向主动预防和统筹城乡转变。健全劳务派遣规定,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