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45.生态环境诊断与修复。

  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地质安全、土地生态适宜性、湿地保护、雨水利用潜力、可再生能源、城市物理环境、交通可达性等生态环境核心要素诊断技术,研究各类废弃、污染土地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污水脱氮除磷、烟气脱硝、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到2015年,节能环保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城市生态规划水平显著提高。

  46.室内外环境品质提升。

  重点研究城市通风、热岛效应、噪声、光环境控制优化技术,研究开发室内环境质量预测评估软件程序、室内污染物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建立生态城市数据库、城市氡浓度分布数据库、建筑材料有害物散发数据库,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到2015年,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47.绿色交通。

  结合信息和生态科技,重点研究城市交通综合优化仿真与控制技术、绿色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新型绿色道路构建技术、慢行系统网络优化与接驳、大型城市综合体绿色交通优化控制、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构建等技术。

  到2015年,全面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

  48.绿色园区和绿色建筑。

  重点研究绿色园区规划设计技术、适宜化、集成化的绿色建筑核心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既有建筑节能与绿色改造技术、建筑工业化成套技术、绿色建筑信息化平台建设。

  到2015年,形成规模化和系列化的产品工艺、技术体系、示范工程、标准规范和管理平台,推进绿色园区和建筑的产业化发展。

  六、重点工程

  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区域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根据深圳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国际化和区域合作、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技术平台、科技金融、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全民科普等八大工程。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平台为依托,以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导向,加强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超常规支持华为、中兴、华大基因、光启理工、比亚迪等企业和研究机构,鼓励联合攻关,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在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启动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建设,筹建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提升深圳大学教育科研水平。加快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深圳研究生院,力争至2015年建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促进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跨越式发展,探索与企业联合在深圳建设生物、新材料、金融等特色学院。筹建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在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组建相关研究所。2015年前完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二期建设。

  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突出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中坚力量,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群,巩固加强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的优势,全面落实《深圳经济特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从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资金扶持、融资促进、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世界500强、央企和民企进广东,实施研发型总部企业的落地工程。加快建设深圳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和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在高新区深圳湾园区、南山后海等区域规划布局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年建成运算能力超千万亿次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行,依托超算中心建设海量存储中心和大型托管中心,加快建设深圳国家基因库,力争建成国家野外气象科学试验基地,积极争取其他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深圳。

  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深圳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任务。调整或重组一批重点实验室,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加快推进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理工大学普尔药物有限公司省部(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深圳大学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包括华大基因贯穿组学生物信息核心技术、海洋基因组学、环境微生物组学与应用、认知与基因研究、人体共生微生物与健康研究和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变换光学与空间调制技术、人造微结构开发、数据科学与建模技术、光学与太赫兹超材料、超材料制备与封装技术在内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2013年前建成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前新增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实验室。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电子信息产品智能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和数字音频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快推进包括华大基因蛋白质组学、作物分子设计聚合育种、出生缺陷筛查、动物基因组辅助育种、临床分子诊断和光启研究院复合智能超材料、超材料技术生物医疗应用、超材料技术光电应用、新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毫米波超材料在内的工程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服务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和基因工程等工程实验室,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将更多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

  大学科技园。提升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基地的发展水平,加快香港中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

  企业研发中心。支持华为国家移动宽带核心网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兴国家宽带无线接入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迈瑞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比克国家级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技术中心和腾讯研究院建设。

  (二)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以人才结构优化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培养壮大符合深圳产业发展需求、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人才队伍。

  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统筹科技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科技型技能人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多层次人才梯队。实施孔雀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力度,创新海外引智机制,依托海外经贸代表处在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统筹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进一步发挥深圳(硅谷)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招贤纳才。落实高层次专业人才各专项政策,吸引大批国内高层次专业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等多种形式跨区域整合尖端技术与人才,鼓励创业人才来深创业,利用民间科技交流的资源优势,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在人才引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培养和储备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人才载体。加强高新区、华为、中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大学城、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及科研机构人才培养的作用,支持企业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加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加快建设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宝龙园区留学生产业基地,提升改造宝安区桃花源留学生创业园和龙岗区留学生创业园,支持深圳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发展。加快引进人才中介、培训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建立专业齐全、体系完备、功能合理、管理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至2015年建立10个以上集人才培养和研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面向世界一流水平,大力推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2015年前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0家,大力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支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和论坛,为学术和技术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生活配套。围绕人才集聚区统筹规划建设生活配套设施,为人才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工作、教育、休闲环境。把解决人才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间安排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面向人才安排的比例不低于80%,建设高品质的高级人才公寓、专家公寓。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外国语学校开设国际班,2015年前引进2-3所国际知名高中在深开展联合办学,建设1-2所国际学校,为归国人员子女教育提供便利。提高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出入境和子女入学等服务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