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现代生物新技术。
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微生物再造、生物化工产品、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制造技术,发展农作物基因组学、转基因农作物、生物农药、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产技术和海洋生物炼油等生物农业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生物环保技术,推动生物制造、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生物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32.生物育种。
重点研究粮食作物和蔬菜花卉等优良品种繁育推技术、名优特稀新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优良畜禽和水产品种苗繁育推技术,打造涵盖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畜禽等农业品种在内的生物育种体系。
(八)医疗器械。
根据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外向性强、比较优势突出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为深圳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世界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展思路:加快在生理监护、医学影像、生化分析、放射治疗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行业标准制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国产化,着力发展医学传感与监护、体外检测与诊断、组织工程与医用器械、健康信息技术。在分子影像、医疗机器人、神经假肢等领域跟踪一批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前沿技术。
33.高端医学影像。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1.5特斯拉以上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高分辨低剂量快速CT成像、高清核素PET成像、功能医学超声、数字X光机、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等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成像系统,围绕医疗装备发展需求,突破超导磁共振磁体、射频、快速成像及控制技术和X光机及平板探测器技术、PET晶体、超声换能器及医学成像电子控制等制约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发展的核心技术,发展PET-CT 、PET-MRI及图像引导放疗等多模态高端医学影像技术。
跟踪针对疾病超早期诊断的多种模态的分子影像探针和成像方法。
到2015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部件和系统国产化。
34.医学传感与监护。
重点发展生理参数监测新技术、新型低功耗高灵敏生理参数指标生物传感器、医疗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发展适用于个人、家庭、社区及医院的低成本普惠健康技术与设备,发展穿戴式传感器、躯干网、高性能普适监护技术与设备及监护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研发面向基层和个人的健康监测、干预和康复等医疗器械。
35.体外检测与诊断。
重点发展微流控、单分子检测等微纳米及光电检测技术,发展针对重大流行疾病、突发疾病、遗传病及环境、食品检测等的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研发精确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高通量生化分析仪、基因测序仪、免疫分析仪等临床分析检验设备及相应测试试剂。
36.组织工程与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
重点发展新型组织工程技术,促进用于修复、改善或重建细胞、组织、器官和其结构与功能的技术和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发展基于新型材料或工艺的先进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体等组织工程产品以及新型人工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介入医疗器械。
跟踪重大疾病与神经疾病相关的康复、神经调控、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以及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
37.健康信息技术。
重点发展跨区域医疗电子信息交互技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医学数据处理与辅助诊断技术,开展生理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建立健康信息数据库,研究开发适用于家庭、社区和医院的健康监护网络服务和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
(九)先进制造。
大力发展集约型、数字化、高附加值、绿色循环的制造技术,重点突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装备集成技术,提升深圳制造业质量。
发展思路:围绕精密制造、智能制造,重点发展共性核心技术,提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水平,在数字制造技术及装备上建立特色优势,大幅提高制造业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制造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循环制造。
38.关键基础件及通用件。
重点发展精密制造工艺技术、元件及系统可靠性稳定性技术。以深圳机电领域亟需的关键基础件及通用件为导向,研究开发精密模具、谐波减速器、精密丝杠导轨的设计制造及检测技术,全数字交流伺服电机、直线电机的设计制造及驱动技术,高功率轴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技术。
跟踪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和微纳米级超精密加工等前沿技术。
到2015年,上述关键基础件及通用件达到进口中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39.数字制造技术及装备。
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定位及误差补偿技术、高精度机器视觉伺服定位技术、制造过程精密在线检测技术、装备可靠性技术。以深圳制造业应用最广泛的切削、钣金加工装备为目标,研究开发高精度、高速高效、多轴联动的数控系统,高功率激光切割、先进焊接技术与装备,高压水射流切割、成形技术与装备,高速冲压技术与装备,多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
跟踪以泛在信息感知网络和泛在信息传输处理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智能制造技术。
40.绿色制造。
根据深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特点,重点发展机电产品的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电器产品的无铅化技术、材料循环及再制造技术,随着汽车保有及报废数量的不断增加,重点发展汽车的可拆卸、回收及再制造技术。
跟踪近净成形技术、仿生绿色制造和智能自修复等前沿技术。
到2015年,主要工业品的原料损失率减少30%以上,二次循环利用率超过50%。
41.电子信息、新能源专用装备。
发挥装备制造业对深圳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及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的基础推动作用,发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现场总线技术、生产线快速整定技术、生产装备及管理系统集成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晶圆级封装技术与设备,三维自动光学检测技术与系统,大功率LED封装技术与设备,新一代LCD模组生产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开发动力电池涂布、组装、化成、注液等生产线成套装备,光伏电池晶圆切割、封装、化学气相沉积等成套装备,电动汽车自动化装备及生产线,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成套设备,海水淡化装备。
到2015年,电子信息及新能源领域所需主要装备实现自主研发生产。
42.高精度控制与机器人制造技术。
重点发展基于视觉的手眼协调技术、实时控制技术、底盘运动控制技术、控制器可靠性分析技术、关节驱动技术、基于学习的智能控制技术、仿生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遥操作技术、柔性控制技术。大力发展面向机器人的电控核心技术、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电机与减速器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高精加工技术,重点研究模块化机器人、微驱动技术和低成本的驱动器技术。
到2015年,大幅提高机器人控制的精度与可靠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模块,加快促进机器人零部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形成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配套产业链的形成。
43.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
重点发展视觉感知技术、语音与语言理解技术、情感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行为识别技术、路径规划技术、记忆与学习技术、基于经验的推理技术。发展无线传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声源定位与分离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理论和应用发展。
跟踪人机共存环境下的自主决策技术、意图推断技术,嗅觉味觉感知技术、柔性触觉技术、脑电信号识别技术。
到2015年,开发具有产业前景的认知、交互和决策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提升机器人整体智能水平,并辐射到制造、家电、安防、通讯、玩具等其他行业,促进产业升级。
(十)节能环保。
以特区一体化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推进城市建设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国家生态宜居低碳示范城市。
发展思路:研究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诊断与修复、室内外环境品质提升、绿色交通、绿色园区与建筑等关键技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44.能源资源集约利用。
重点研究能源供需时空平衡规划设计技术、用电峰谷期动态调峰与蓄能技术、低能耗建筑技术、建筑能耗实时监测与能效诊断技术。
到2015年,城市能源结构显著优化,城市、建筑的能源资源应用效率显著提高,不可循环资源利用率显著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