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生物材料。
重点支持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生物降解塑料合成技术及其产业化。
到2015年,生物材料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对我市生物产业的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19.高分子材料。
重点开展高分子材料结构与环境响应(磁、电、热、光)性能研究;发展导热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太阳能、LED照明等产业的应用技术;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应用研究;开发力学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成本低廉、量产批次稳定性好的新型电池单层、多层隔膜复合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加工技术;继续发展高分子智能材料的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的发泡高分子材料的生产与应用;鼓励发展高分子制备、加工、改性等过程的绿色化工程。
到2015年,建成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产业群,选择条件成熟的2-3类高分子材料实现示范性生产与商品化应用,培育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20.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微纳米结构复合的介电、磁、压电、导热、催化等树脂基、陶瓷基复合材料在信息、高效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发展以高性能纤维、功能性颗粒等增强体的先进复合材料;发展新型超硬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材料、特种绝缘材料的工程化生产与应用;发展人工关节及骨替代的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氧化锆陶瓷、碳-碳生物复合材料的大批量生产技术。
到2015年,实现面向集成电路、LED产业的高导热、长寿命微纳米结构复合封装材料以及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并带动全市复合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21.表面工程材料。
发展半导体表面纳米催化技术在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环境污染物有效降解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展功能纳米复合薄膜、轻质合金等表面强化与固体润滑一体化防护涂层在节能、机械制造、重大装备抗磨损等领域的应用;发展玻璃幕墙专用自清洁、透明隔热、防电磁辐射等功能性玻璃涂层大规模制备技术。支持开发塑胶涂料水性化技术。
到2015年,实现应用于制造领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规模化生产、面向节能减排的隔热玻璃涂层生产线的建设与商品化应用,整合材料表面工程技术与检测平台,建成表面工程材料企业孵化器,规划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六)新能源。
抓住新能源产业技术和产业优势初显的机遇,继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快速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
发展思路:着力发展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新能源关键部件产业化共性技术,提升新能源电力电子系统的集成化、高效化,促进新能源分布式、规模化应用,完善新能源配套产业链。
22.太阳能利用技术。
发展高转换效率、低成本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及组件技术。推进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风光互补、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应用技术,拓宽太阳能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光伏并网关键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群控技术、并网接入标准和设计规范,加快光伏并网发电的规模应用。
跟踪新型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积极探索多波段复合光伏材料、新型纳米光伏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探索高效叠层太阳能电池,基于中间带半导体的宽光谱太阳能电池技术,基于苛刻环境和极端状况下保持安全稳定的智能控制等技术。
到2015年,掌握薄膜太阳能制备、太阳能并网发电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拓宽太阳能应用,完善光伏产业链。
23.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与电动汽车的高效低成本、高安全性、耐久性等相关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单体、成组及管理技术,突破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宽环境适应性的电机先进驱动控制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电控核心技术,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与整车集成技术,发展电动汽车充换电成套技术与设备,推进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及辅助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提升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积极探索以概念创新和知识产权为目标的下一代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究电动汽车的快速安全动力学控制技术、基于多传感融合的主动避撞技术、辅助驾驶与自主驾驶技术、轻量化车身技术,推动新型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
到2015年,突破电池、电机、电控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升电动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领先。
24.核电技术。
把安全放在核电发展的首要位置,重点发展二代加和第三代核电站技术,突破核电信息化集成关键技术,发展核电站辅助设备自主设计与制造技术、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国产化技术,开发安全防护及监测系统、常规岛废液收集系统、含油废水处理系统、实时保护系统等核电配套设备,形成并完善核电配套产业链。
跟踪核电极端状况下的高效应急处理技术。
到2015年,显著提升核电设备国产化技术水平,显著增强核电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核电配套产业规模。
25.风电技术。
发展高效能风机组关键零部件自主设计技术,突破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集成控制技术、大功率风能可逆变流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提高风电装备水平,扩大风电装备产能。
到2015年,掌握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变流器、风电集成控制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适度扩大风电产业规模。
26.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发展大型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技术,突破关键部件自主设计与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拓宽生物质能利用领域。
到2015年,掌握一批生物质能发电关键设备国产化技术,在成熟领域培育一批相关企业,初步形成生物质能产业规模。
(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抓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加速突破与大规模产业化的契机,发挥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优势,力争使深圳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药品制剂出口基地、基因测序技术国际前沿高地和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
发展思路:重点和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以及基因测序、生物治疗、生物育种等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海洋生物技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大力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建立国际前沿的生物技术集群。
27.新药创制。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重点推进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发展新型疫苗和免疫佐剂、生物药、小分子药、多肽类药、现代中药、高端原料药,发展药物新靶标、新靶点的建库和筛选以及药物组合物、新药给药系统、药物靶向和控释等创新技术。积极开拓现有临床用药新的适应症及功效,推进“老药新用”策略在临床的实施。
到2015年,力争开发出若干个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
28.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
重点发展下一代人类全基因组实时测序技术,发展出生缺陷及慢性重大遗传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新一代基因身份认证、器官移植配型等新技术,发展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心脑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等关键技术,基于测序技术探索疾病的基因源,开启个性化医学的时代,引领基因测序技术国际前沿新高地,推动个性化诊疗新技术产业。
跟踪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脑连接组学、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
到2015年,力争使基因测序成本降低到100美元以内,基因测序的应用开始普及。
29.新型诊疗技术。
重点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技术,发展干细胞技术及制备标准化、高效安全的基因传递系统、新型疫苗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分子诊断、单分子检测、诊断试剂、分子影像、生物芯片与体外检测技术,建立脐血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发展基于iPS技术的药物筛选及再生医学技术,推动生物治疗新兴产业和临床早期检测的发展。
30.重大及突发疾病防治与临床研究。
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健康状态识别、疾病筛选监控预警、临床适宜、数字化医疗、流行病防控等技术,发展针对大规模流动人口,急性突发传染病的预警防治技术,建立临床研究协同网络、人类重大疾病标本与信息库、生物标记物库、疾病模型动物标本库等,完善疾病防治技术,推动临床应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