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挥深圳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实现产业体系向“高新软优”的战略性调整。
抢占制高点。实施科技登峰计划,开展以应用基础技术为主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引进尖端技术产业化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占据产业链高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级化方向攀升。
开拓新领域。紧紧抓住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布局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研究,深化科技向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集中力量扶持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列入省里计划,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增强软实力。突破土地等资源的硬约束,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加快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网络经济与服务经济,做强做大软件、创意等资源节约集约型的都市产业,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打造新优势。优先发展产业基础好、社会需求紧迫的先进技术,促进技术链优势向产业链优势延伸,打造通信、医疗器械、数字视听等技术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产业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外溢型经济,推动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化。
(四)拓宽科技服务民生领域。
应对深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向公众对科技服务民生更加迫切的需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重点领域民生科技研发与推广。立足深圳,着眼全国,研发推广低成本健康、食品安全检测、急性突发传染病预警防治、疫苗、抗体等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预警和防御等技术,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研发推广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地理信息等技术,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让科技成果广泛惠及民众,为建设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智慧城市和民生幸福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公众科普。围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技旅游活动。充分发挥科协作用,积极鼓励全民参与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出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五)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
适应科技创新对服务要素的阶段性需求,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构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服务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的法规政策体系,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专利市场前景前期评估,加大对专利实施的考核力度和对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扶持力度,提高专利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大力推动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发展,支持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TC/SC(技术委员会与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积极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推进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成立标准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深度对接。把握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客观规律,发挥深圳金融市场发达和创业资本活跃的优势,注重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科技金融衍生产品,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加快技术转移。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大技术交易机构、经纪机构、投融资服务机构、技术集成和经营机构、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人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交会、文博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支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工作,切实将研发成果向企业转移,不断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已有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强化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专业孵化器的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园区,在生物、新材料、信息、新能源等领域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国家公共技术平台的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
五、重点领域技术布局(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参见附录)
立足深圳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选取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与通信、数字内容、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十大领域,优先部署并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跟踪一批前沿技术,大幅提升深圳科技创新能力。
(一)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应继续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突破集成电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思路:以应用为先导,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提升高密度封装及集成电路测试能力,加快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制造业为核心、设备制造和配套产业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1.集成电路设计。
加快建设和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展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重点发展面向应用的高性能SOC芯片,在通讯、数字电视、手机、移动多媒体、安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控装备、智能能源网、三网融合、LED照明、物联网等领域,形成配套齐全的系列化集成电路产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新技术,重视共性技术研发,推广软硬件协同、高速、高频、低功耗、IP复用、芯片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可调试性、总线架构、可靠性设计等技术。
跟踪声表面波器件和光互联芯片等前沿技术。
到2015年,芯片设计能力达到28nm,集成度超过亿门,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芯片制造工艺水平达到45nm,重点整机应用自主开发集成电路产品的比例超过30%。
2.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
提高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和能力,适应高端SOC芯片和新型封装的需求,重点发展高密度、高频、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芯片封装技术,突破设计与仿真技术、基于硅通孔(TSV)的三维封装技术、多功能芯片叠层集成技术、可靠性和测试技术,提高系统级封装(SiP)、芯片倒装焊(Flipchip)、球栅阵列封装(BGA)、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件(MCM)等技术性能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测试设备和SOC芯片测试技术,重点发展高速器件接口、可靠性筛选方法、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测试技术。
到2015年,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集成电路制造。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扶持本地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发展升级,实现8-12英寸、线宽达到90nm-45nm集成电路产品的本土化制造,填补华南地区的产业空白。
(二)软件与信息服务。
继续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建设云计算产业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突破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迅速拓展云计算的应用领域,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发展思路: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型超算基础设施,实施超算应用创新重大专项,支持高性能计算软件研发与应用。实施高端软件专项,重点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软件、新一代互联网软件等细分领域关键技术。
4.云计算技术。
重点发展云存储技术、云环境自适应管理技术、云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云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与挖掘技术、云服务技术、绿色云计算技术、云安全技术,重点开展面向政务、健康、节能、安全、交通、教育、气象、水务等领域的云服务重大行业应用示范。
到2015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关键技术,构建一批云计算示范应用平台,建成华南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形成以若干龙头公司带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