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创造“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面向创新链条高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推动力,牢牢把握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牢牢把握创新环境作为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的第一吸引力,更加突出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更加突出科技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更加突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实现科技创新质量大幅跃升,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创新,集聚资源。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资源吸纳渠道,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谋求研发创新全球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省部合作、院地合作、区域合作,大力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2.招研引智,人才为本。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注重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造就适应城市创新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支撑发展,推动转型。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低碳集约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新路。
4.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发挥信息技术融合渗透力强的特性,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遵循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优先选择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努力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寻求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提升深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竞争力。
5.先行先试,优化环境。发挥深圳改革先锋的机制优势,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平台建设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创新创业空间,营造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
6.科技推动,服务民生。顺应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科技发展推动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显著完善,科技创新质量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打造华南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地和东南亚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跻身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队。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大幅提升。保持市、区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及其中的研发经费增长幅度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相适应增长,逐步提升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至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件以上。
--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成一支结构优化、规模宏大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力争到2015年深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万。
--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完善。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和专业特色学院,聚集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能力平台,力争到2015年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300家以上。
四、主要任务
深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集聚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促进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多维互动交叉融合,紧扣市场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出创新要素高速流通、创新活动高度活跃、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质量的提升推动深圳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城市环境、社会管理迈上新台阶,为创造“深圳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根本路径,提升研发层次和创新能级,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逐步向知识创新延伸,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勇当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国家队。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速集聚、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主体要素,推进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布局和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建设产学研基地,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跨国公司来深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跟踪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未来10年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深圳,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广泛参与承担国家、省市各类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战略联盟,推进协同创新,推动研发与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同步发展。加快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的能力。
打造优势技术链。立足深圳产业技术基础,面向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遵循技术演进承接规律,依托深圳大学、大学城和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在若干重要领域,布局源头技术创新,加强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引导多领域交叉技术集成创新,不失时机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弥补关键技术节点的缺失,延伸完善技术链,形成一批世界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提升技术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选准技术突破方向。根据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紧迫需求、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增长空间巨大、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重点部署48项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优先主题,超前布局若干项代表高技术前沿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具有较好研究基础的前沿技术,选取若干技术较为成熟、覆盖面广、辐射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领域实施8项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工程。
(二)筑就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坚定不移地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第一要素的作用,加大“招研引智”力度,重塑人才新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切实落实深圳人才强市战略,面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核心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卓越的科技人才队伍,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跃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多元化需求的特点,发挥深圳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优势,开阔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思路,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休闲条件,开辟有效的人生价值实现通道,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宜聚宜居宜创的人才环境。
(三)加快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