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财务指标:企业主要包括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原价、折旧、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应付工资总额、应付福利费总额、保险费等。金融类企业的财务指标依据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确定。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原价、折旧、本年收入、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上年结余、本年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经营支出、经营税金等。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年末资产、固定资产原价、折旧、收入合计、捐赠收入、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政府补助收入、费用合计、业务活动成本、人员费用、日常费用、税费、管理费用等。
3.业务指标:是指各服务业行业对外提供主要服务的数量或交易额,具体内容根据各有关部门建立的统计调查制度确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单位不设业务指标。
4.服务业增加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指标。各服务业行业增加值根据相关统计调查数据及行业行政业务记录核算。
(四)规范统计方法。
服务业统计基础数据采集应以周期性经济普查为基础,综合运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行政记录等多种方法。
1.充分发挥普查功能。在经济普查年份,服务业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应结合普查进行,不重复开展服务业年度统计。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可利用通过普查得到的相关参数,对服务业常规统计数据进行推算和验证。各级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名录库的更新与维护工作,为开展服务业常规统计提供基本单位信息。
2.适当使用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单位),以及重要部门或行业的服务业企业(单位),原则上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采集基础数据。重点服务业企业(单位)应建立联网报送数据制度。
3.广泛采用抽样调查。对难以取得全面调查数据的行业或小型及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单位)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样本数据,科学推算总体数据。推算的营业收入和其他主要指标的最大相对误差应不超过10%,概率保证度须在9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个体经营户的相关基础数据。
4.积极利用行政记录。铁路、民航、海关、教育、卫生、金融等系统的行政记录比较完善,可加工生成相应的服务业统计数据。各级统计部门可利用财政部门的财政收支等数据,科学推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数据;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的相关行政记录资料,科学推算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等主要数据。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