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鼠疫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网络。选择12个县开展鼠疫宿主动物监测、媒介监测、血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下同)、RS(遥感)和GPS集成技术,建立可视开发界面的鼠疫疫源地预测预报数学模型,进行鼠疫疫情和鼠情的前瞻性预测,指导鼠疫监测及防治工作。选择27个县开展活禽市场人禽流感监测,建立高暴露人群健康档案,进行健康随访,排查疑似病例。
--构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以省、市、县、乡四级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监测、预警平台。完成省食品药品监测检验中心、设区市和樟树市食品药品监测检验中心的改(扩)建、新建,完成县级食品药品快速检验室建设,在已有基础上,延伸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站的建设。完成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赋码、核注核销工作;在全省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县城以上药品零售企业、药品连锁企业安装远程动态监管系统,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建立食品药品预警、应急、召回、淘汰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加大人畜(禽)共患病病原的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及时作出早期预测预警。建立省、市、县三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网络,完善省和设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加强环鄱阳湖候鸟和水禽监测点建设。
--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立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中心,建设100个省级监测站,强化鄱阳湖区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和迁徙通道的监测防控,逐步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防技术水平。
第四节 社会安全监测预警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基层信息员等渠道,对社会安全信息进行监测,重点加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大型活动举办地等人员密集的重要公共场所的监测系统建设,积极做好群体性上访的预警工作,对重要上访信息进行跟踪排查,建立社会安全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安全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
--改造升级公安要情系统,完善全省要情信息网络,达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实现县(分)局--市局--省厅双向信息流转、声像提示、查询统计、数据存储等功能,为信息处理和研判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同时,在有效保密的前提下,与省委、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
--依托学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信息收集传输主渠道,建立省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接收及发布中心,完善预警信息接收、发布程序,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教育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完善省、市、县三级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和商务预报平台,增加信息监测节点,更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手段,使信息数据采集更全面、传输送达更快捷、分析研判更准确。适时调整样本企业和监测品种,及时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
--完善电煤进耗存和发用电情况日报制度、成品油市场周(月)报制度、管道天然气日(周)报制度,探索成品油库存实时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全省电力运行、管道天然气运行、统调火电厂电煤库存和成品油市场供应情况。
--依托省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完善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逐步建立省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系统,提升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防止发生风险金融机构的挤兑事件。
第五节 综合预警信息发布
--健全各级政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报送、部门之间横向信息交流和基层信息员信息报送机制,加强上、下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预警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实现预警信息资源共享。
--依托气象部门,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
--依托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大众媒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预报信息快速播发体系,拓宽信息传输渠道。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村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作用,结合鸣锣、吹哨、村级广播站等传统方式,减少信息覆盖“盲区”,切实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到“十二五”末,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等制度,主动引导舆论,及时、客观、准确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安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个别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主动权,为突发事件妥善处置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章 加强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指挥决策能力
加快省、市、县三级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部门专业应急平台,构建以省政府应急平台为枢纽,以各设区市政府应急平台和省直有关部门专业应急平台为节点,以县(市、区)政府应急平台为端点,以公用通信平台为辅助手段,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完备、资源共享、各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见图1),实现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调度、综合研判、视频会商和辅助决策等基本功能,为有效预防和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图1应急平台体系框架图(略)
第一节 省政府应急平台
整合现有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系统资源,在省政府应急平台一期工程支撑系统基础上,加快安全保障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建设,基本建成功能完备、要素齐全、安全畅通的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见图2)。
图2省政府应急平台总体构架图(略)
--按照国家应急平台安全及保密要求,建立具有通信加密、身份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功能可靠的安全保障子系统,为省政府应急平台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2012年底前,完成省政府应急平台通信加密、内外网安全保障、移动应急平台安全保障等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建立有线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加密系统,建立广域网传输安全、密码支撑、网络信任、综合安全防护等内网安全体系,建立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外网安全体系。到“十二五”末,完成关键系统及数据的容灾备份建设,加强应急平台的供配电、空调、防火等安全防护,完善应急平台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常态下值守应急管理、工作动态管理、资源管理、资料管理、监测预警及模拟演练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为应急日常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夯实基础。建立非常态下突发事件的预测、危险等级评估、应急处置优化方案动态生成、决策指挥等智能辅助综合应用系统,形成实施应急预案的交互式实战指南,将常态与非常态下的各应用系统有机结合,为应急处置、指挥决策提供先进辅助支撑手段。
--按照“共建共享、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等,整合各市、县(区)及省直有关部门数据库资源,建立数据采集、交换、查阅、统计、更新、维护管理等信息资源数据准备、共享与交换系统,为危机预测分析、预案编制、危机处置、指挥决策及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持。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预案库、案例库、文档库、应急队伍数据库、应急处置资源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重大危险源及危险废弃物数据库、综合管线数据库以及各类城市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应急资源信息综合数据库的信息录入工作。2013年,基本完成省直部门专业信息数据库资源互联互通和设区市综合应急数据库建设。到“十二五”末,完成覆盖到县、乡镇的数据库网络建设。
--利用3G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及现有应急固定平台等,建设移动应急平台3G专用网络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基于3G专用网络的便携式基站,配备专用移动终端和移动应急指挥车,建立应急调度和移动通信指挥平台,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决策能力。
第二节 市县政府应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