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化城市结构,统筹区域城乡空间格局
(三)建设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
要充分借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南京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沪宁城镇发展轴发展,加快宁杭城镇发展轴发展。要充分发挥南京作为长三角承东启西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的作用,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城市在产业、信息、旅游会展、城际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形成南京一日生活圈和一小时通勤圈。优先推动南京与扬州、镇江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建设,推动“宁镇扬”地区形成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区格局
根据南京地形地貌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建立“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区。以“功能引领、聚焦突破、中心提升、南拓北进东延”为城市近期空间发展战略,继续加强老城保护力度,优化提升河西新城区的功能和品质,加强东山、仙林、江北等3个副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从单一的居住城、大学城、产业城向综合性新区的转变。完善南部新城、浦口新城、麒麟生态科技城等各功能板块的规划建设。
按照“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副城中心-地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要求,保护各级中心用地,加快各级新中心的建设,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格局。严格控制好城镇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地,形成“开敞式”的生态城市布局。依托沿江和主城向外辐射的交通走廊,实施“轴向”引导城镇开发策略,有序集中紧凑建设外围新区。
深入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江北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构筑拥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区。
(五)实现镇村科学发展
1、实施“三集中”发展战略,增强城镇带动农村发展能力。以新城、新市镇为主要载体,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城乡交通网,通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规划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落实农业“1115”工程规划布局,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实行永久保护。在确保耕地规模适度增加、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升郊县综合发展水平。积极争取部省政策支持,到2015年,力争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释放35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
2、强化乡村特色空间塑造,构筑高品质都市乡村风貌。城镇组团之间的开敞空间,重点发展生态保育、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功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保护和强化农村地方风貌,建成一批传承乡村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
3、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着力加强农村地区民生保障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区区县县通高速公路,实现新市镇通达二级以上干线公路。
4、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拓宽农民增收创收渠道。以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为核心,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位于大都市边缘的区位、环境、生态优势,放大“国际慢城”、“健康城市”等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乡村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