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增添文化新魅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正确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文艺创作生产整体水平提升。扶持题材重大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生产,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南京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设置量化指标,改进评奖办法,对精品力作给予重奖,为优秀作品传播创造条件。
2、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建成更高水平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5年,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率达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以上,各区县均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区县标准,争创1-2个省级文化示范区。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奖励等措施,实现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机关、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开放。引进社会力量,拓展投资渠道,加强社区和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绩效考核和委托管理办法,实现资源整合、运行有序、有效利用。
3、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多元文化需求。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市民欣赏”、“市民学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整合基层社区、艺术学校、专业剧团等相关资源,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广场。进一步办好“百场公益演出”、“文化惠民六走进”、“公益交响音乐会”等品牌公益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积极发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农村数字电影。
五、构建产业新支柱,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1、优化发展规划布局,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空间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大力发展新兴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出版印刷、信息服务、广告会展等优势产业,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高地。提升创新活力,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打造“创意城市”。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着力打造更多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设施,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演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打造国内旅游演艺名城。力争到2015年,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9%提高到6%以上,力争达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