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沿江、重要河湖、水利工程、重点林区、旅游景区、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区以及交通、通信、输电线路沿线地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重点强化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设施建设,加密监测布点,实现全覆盖。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加强森林火险、暴雨等的监测。加强应急移动观测和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在跨江大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沿线和主城区建30套能见度观测仪;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城市站网的密度从目前的10公里达到5公里,农村站网密度从15公里达到10公里。建设5部移动气象台,满足应急服务需求。新建5座梯度风、温度、太阳辐射观测塔和激光雷达。
(六)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研发新一代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预报的能力。建设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环境气象预报系统,开展城市安全、能源、交通、环境等气象保障服务。
(七)推进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联防格局。建立多灾种早期天气预警服务系统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提高防御多种气象灾害的能力。主要公共媒体全面参与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新建500块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推动社会各行业电子显示屏参与预警信息发布取得显著成效。
(八)推进市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预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兴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3年内在浦口区工大科技产业园内建成市安全生产综合保障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12年确保完成建设项目一期5000平方米主体工程并投入使用。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建立政府、院校、企业三级安全技术研发、实验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按照安全生产科学信息化总体框架,加快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市应急救援资源库等各类安全生产科技信息应用平台(系统)建设。规范非煤矿山抢险救护分队建设。加快建成隐患自查自报信息系统。每年用于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重点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企业四级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搭建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平台,做到正常动态监测,出现险情及时分析研究,统一协调快速处置,达到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快速全覆盖;完善安全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充实市、区(县)、街道(乡镇)安监执法队伍并配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必要的检查设备及装备。
(九)推进政法综治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部门联动、功能齐全的政法综治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综治信息资源,建成涵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信息研判及化解、治安防控、打击犯罪、公共安全、政法综治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市、区(县)、街道(镇)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协调指挥、适时处置。
(十)加快食品药品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设综合检测机构,推进符合食品药品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互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集实验室管理、检验数据管理和省、市药监局及相关部门之间安全交换、流转处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实验室LIMIS系统。推进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及评审认证中心建设,完善覆盖全面的监测信息上报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明确部门和专人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实施。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举措、重点项目纳入各区县、市各有关部门的总体规划,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各项建设内容的实施。
(二)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坚持民生为先,加强民生需求保障,把南京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幸福都市”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人民满意公交、创建公交都市,现就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思路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形成大运量客流走廊;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形成地面的快速公交骨架;优化干线、轨道交通线和普线的衔接,加强支线、接驳线的覆盖面,形成便捷、面广的地面公交和地铁的融合线网。以出租汽车和轮渡为公共交通的辅助和补充,满足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公交分担率达50%。打造我市人文公交、畅达公交、绿色公交和智能公交,确保城市公共交通“便捷、舒适、安全、环保、优质”,建设具有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人民满意的公交都市。
(一)人文公交。公交车辆档次提高,主城区空调车率达90%以上。万人拥有公交车不低于17标台,使用五年内的新车率不低于60%。车(船)安全设施配置到位,年公共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小于2人/万车。公交候车环境改善,站容站貌良好,公交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
(二)畅达公交。85%以上公交单行45分钟内到达;主城区居民5分钟步行到达公交站点,5分钟换乘;公交车平均行驶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主城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3.5公里/平方公里;外围新区线网密度2公里/平方公里。镇村公交线路覆盖率达到100%。公交车准点率90%以上。
(三)绿色公交。淘汰所有国Ⅲ(不含)以下标准的公交车,60%以上车辆达到国Ⅳ以上标准。清洁能源公交车不低于本市公交车总量的60%,青奥会主场馆、青奥村周边实行清洁能源公共汽车全覆盖;城市主干道基本使用清洁能源公共汽车。研究推行无轨电车。
(四)智能公交。公交各类查询、告知、问询等信息化系统完善,客运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100%,公交车IC卡覆盖率100%。
三、政策举措
(一)坚持国有主导,深化公共交通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在全市形成3家以国有主导为主的公交企业经营格局。按照站运分离的原则,统一由1家专业管理部门管理场站的公共资源,保证公共产品的公益属性。在此基础上,重新优化公交线路、分配公交运能,统筹规划地铁运营、出租站点设置、客运枢纽建设、轮渡航线等公共交通资源。依据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进个体出租汽车的整合,改变现有的个体经营户管理分散的状况。
(二)实施公交“六大”工程建设,实现公交的提档升级
1、实施公交提速工程。建设轨道交通。实施公交走廊快速化改造,打通道路和交叉路口瓶颈,提升中心城区和关键路段的公交运行速度,形成快速公交复合通道体系;发展中运量公共交通,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补充和过渡。加大快速线建设,沟通组团与组团之间联接。
(1)加快地铁建设。轨道交通形成“两横两纵”(2、4、1、3号线)和“三放射”(连接东山、仙林和江北线)的主要骨干客流通道。
(2)设置公交快线。结合地铁线路和过江通道开通,设置连接汤山、仙林、浦口、栖霞、雄州、东山等6条公交快线。地面公交在主城范围内形成“六纵六横”的快速干线公交网和六条连接周边组团的公交专线。
(3)拓展公交专用道的网络。在主城范围内每年建设不少于2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逐渐成环成网。对新建和和改造道路的公交专用道,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完成、同步验收。
(4)建设道路信号优先通行系统。对主城区重点路段、公交客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进行公交优先信号配置,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
(5)加强公交专用道的使用和监督管理。严格管理公交专用道,切实解决“专用道不专用”问题。加快安装公交车的车载监控设备,加大对违章进入公交专用道的其它车辆的监控和处罚力度。
2、实施公交枢纽工程。加强综合枢纽站建设;结合轨道工程建设,加快常规公交与地铁接驳换乘枢纽建设;结合中心城区主要客流集散点,建设综合换乘中心;结合各进入主城区的主要道路口,加快换乘枢纽建设。
(1)建设城际公共换乘枢纽。在已建大型综合枢纽南京南站的基础上,建设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南京站;建设城际公共换乘枢纽江北客运站等,形成以主城为中心的东、南、西、北的外围大型综合性枢纽体系。
(2)建设换乘枢纽。建设区域换乘中心马群和泰冯路站;建设城市中心枢纽群中胜站。
(3)建设公交停车保养场。续建1个(仙林公交停车保养场)、新建3个(板桥生活区停车保养场、通盛总站、东杨坊场)、扩建4个公交停保场(东山总站、雨花台场、沙洲场、马群场)。
(4)建设公交首末站。建设和改造29个公交首末站。
3、实施线网优化工程。增加快、干、普、支接驳线路,强化与大型居住区、集中就业区、重要交通枢纽的衔接,总体上构筑“轨道公交两网覆盖全面、分布平衡、相互融合、乘行便捷”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线网体系。
(1)优化公交干线网。优化稳定公交干线网,覆盖主要客流走廊,以公交专用道为依托,以线路延伸、局部调整为主,形成公共交通骨架网络。
(2)分区完善公交普线网。对主城、东山、仙林、浦口、六合等分区完善,覆盖次级客流走廊,填补干线服务空白,增加线网密度,提高覆盖率。
(3)加快构建公交支线网。打通支路覆盖街巷,规范街巷路侧停车,保证支路公交畅通,加大公交网络化覆盖,实现服务到百姓家门口。
(4)推进轨道、公交两网有机衔接。逐步优化调整与轨道交通衔接和重叠的9条公交线路,为市民出行提供多重选择。强化轨道拐点车站、交通换乘中心的公交支线接驳。尤其是结合轨道线路的建设,提前规划线路的调整和接驳点的建设,实现轨道线、地面公交线网的充分融合。
4、实施公交信息科技工程。以信息化为基础,建设公交信息科技工程系统,主要是“一个平台、三大中心”,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平台,智能调度、运营监控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控制中心”,真正实现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5、实施公交绿色环保工程。推动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应用,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其中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总量的60%以上。试点推广公共自行车的租赁发展,实现路面公交、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接驳。
(1)新购公交车。新购公交车3000辆以上,且清洁能源公交车占60%以上。
(2)建设绿色公交线路。大力实施绿色公交线路创建活动,统一部署公交线路的新能源公交车辆,建设管理到位、排放达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绿色线路,充分发挥绿色公交线路示范作用。
(3)试点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江宁、仙林大学城等区域逐步推广公共自行车的租赁发展。
6、实施城乡公交均等工程。推进公交公平化,体现公交公益性,加快城乡公交和客运建设,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