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随着我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频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必将产生大量的运输需求,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客货运输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质量标准和安全保障水平。因此,“十二五”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加大安全保障工程投入,强化农村客运站点和公交路线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
三是农村公路差异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我省农村社会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加速形成,对农村公路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三州民族地区迫切需要通过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解决农牧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内地则要求加快通村水泥路和乡镇联网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满足发展需要;要发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客观上要求农村公路加快扩容改造,提高集散能力,并与干线公路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有效衔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村公路必须坚持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农村公路的发展目标、重点和建设标准,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我省公路建设和使用的周期看,“十二五”将进入公路养护高峰期。截至2010年底,全省需要养护管理的农村公路有24.7万公里,“十二五”期间,规模还将继续增大,公路养护任务将十分繁重。为保护好我省农村公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亟需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加快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努力实现有路必养,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需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准确把握新时期各区域阶段性差异化需求,科学确定农村公路的发展目标、重点和建设标准。三州民族地区继续以“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重点,围绕解决农牧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和通乡油路建设;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在加快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的同时,启动并实施重要乡镇联网公路建设;平原地区重点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延伸工程建设,基本覆盖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质量并举,提升水平。坚持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并重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加大安全保障工程投入,加快农村渡口改公路桥、人行桥步伐,着力解决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弱,连通度低、防护设施不足,安全隐患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村公路质量,不断优化农村公路网结构。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公路发展内容、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各类公路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掌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不盲目贪大求洋,鼓励就地取材和原路改造;紧密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发展实际,分区域、分类别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各地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4.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巩固农村公路发展成果;牢固树立“建设养护管理为运输服务,运输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理念,坚持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农村客货运输与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的关系,促进我省农村客货运输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6万公里,公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受益农民群众占全省农村人口的95%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等级公路达到20.5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 77% ;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18.4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 69% 。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管养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农村客运加快发展,基本解决我省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初步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基本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年末全省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7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
2.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增强。2015年末,切实解决广大沿河、临水农民群众的渡河渡水交通问题,农村公益性渡口全面达标,渡运管理更加规范,重要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基本完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3.路网结构日趋优化。2015年末,内地具备建设条件的重要乡镇间基本实现油路(水泥路)铺装,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片和农业产业园区对外连接公路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络。
4.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末,全省农村公路管养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长期稳定的养护投入机制基本建立,管养制度基本完善,基层养护组织基本建立,基本实现“有路必养”目标;农村公路路况保持良好,基本消除县乡道中桥以上危桥;农村客运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客运班车通达深度明显提高,服务更加灵活,实现98% 的乡镇和80% 的建制村开通客车。成都、德阳、绵阳等平原地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100% ,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0% ;山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 85% ,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 65% ;其他地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 98% ,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 82% ,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向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农民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四、“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主要任务
(一)规划规模。
根据“十二五”农村公路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规划实施通畅通达工程、配套完善工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重要延伸工程、农村客运发展工程和公路养护发展工程六大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9.3万公里,其中,“十二五”新规划农村公路建设8.6万公里,《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结转至“十二五”时期完成的项目有 0.7万公里,分别为省补助项目0.4万公里和亚行贷款项目0.3万公里。
1.通畅通达工程。
建设规模为6.46万公里,其中,通乡油路4000公里,通村水泥路45000公里,通村公路15600公里。
全省到2015年末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7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其中,内地全面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8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三州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20%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
2.配套完善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大中桥2452座、18.6万延米,大幅缓解农村公路对大中桥建设的需求,其中,农村公路固定渡口改公路桥474座、4.6万延米,改人行桥700座、5万延米;重要涉水点改公路桥798座、6.2万延米,改人行桥300座、1.8万延米;农村断头公路大中桥180座、1万延米;建设农村公益性渡口1350处,全省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 100% ;完善重要农村公路安保设施10000公里,全省县道和部分重要旅游公路危险路段完成波形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建设,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3.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按照“两化”互动、“三化”统筹的发展思路,结合城镇规划布局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选择部份具备条件的县,以提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两个网络为重点,以安全、通畅、便捷、长效为特征,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有力推动城乡交通运输均等化发展,服务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提供建设、养护、营运、管理方面的经验,示范工程共需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
4.重要延伸工程。建设重要乡镇联网路1.56万公里(含农村断头公路续建7300公里),基本实现内地重要乡镇间公路联网;改造新农村示范片乡道、村道及农村产业园区公路6800公里,基本改善省确定的60个新农村示范片和产业园区对外公路通行条件。
5.农村客运发展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客运站1100个,基本覆盖通油路的乡镇,其中,等级站 360个,简易站 140个,港湾车站600个。特别是要加快甘孜、阿坝、凉山等三州农村客运站建设,新建农村客运站447个,其中,等级站 99个,简易站 92个,港湾车站256个。到“十二五”末,全省乡镇客运站覆盖率达到98% ,实现通客车乡镇全覆盖。
6.公路养护发展工程。实施农村公路专项养护工程5000公里,建设乡镇管理站3000个,基本实现有路必养目标;整治县乡道公路中桥以上危桥500座、3.7万延米,基本消除县乡道公路中桥以上四、五类危桥。
(二)技术标准。
根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实际,确定“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
1.通畅通达工程。
(1)通乡油路中属于县道的公路一般应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属于乡道的公路一般应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双车道路基宽度原则上不低于 6.5米,单车道路基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5米),特殊困难和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可适当降低部分技术指标,重点实施路面工程、排水、桥涵、挡防和必要的安保工程,路面宜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
(2)通村公路一般应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不应低于4.5米,路面宽度不应低于 3.5米,特殊困难和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可适当降低技术标准,但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重点实施路基工程、排水系统,鼓励就地取材建设低造价路面。
(3)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可采用符合省要求的多种路面结构类型实现,从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实际考虑,提倡采用水泥路面。
2.配套完善工程。
(1)农村公路大中桥中的公路桥应满足公路-Ⅱ级汽车荷载等级,人行桥应满足3.5KN/m2的人群荷载标准。
(2)达到三、四级公路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应符合《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有关要求,满足 D 级及以上水平,对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路段设置路面标线以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路侧有悬崖、深谷、江河湖泊等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应设置标志和必需的交通安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