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农村公路为原统计口径下的目标。 2.交通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救援任务,同时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编制完成了《四川省灾后公路恢复重建规划》,制定了《加快四川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科学指导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工作。到2010年底,灾后重建项目完成451个,占项目总数的 93.4% ,累计完成投资 773亿元,占规划期投资的 91.7% ,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灾区生命线公路网初步形成,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高。3.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公路运量持续增长,内河水运快速发展。2010年,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23.1亿人、802.2亿人公里、12.1亿吨和985亿吨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长 45% 、61% 、114% 和273% ;水路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完成5218万吨、2733万人,港口客、货吞吐量分别完成1802万人次和5100万吨,货物吞吐量较“十五”末增加1640万吨。 ---运输装备逐步向专业化发展,运力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公路运输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为50456辆,客位数增加9.4% ,中高级车比例达到 35.9% ,比“十五”末提高 10.1个百分点;营运货车503204辆,较“十五”末增长77.5% ,其中专用货车 18564辆,是“十五”末的5.6倍。 ---客运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客运网络进一步延伸。2010年,客运线路达10221条,比“十五”末增加 1913条;乡镇、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3.7% 和74.4% ,比“十五”末提高6.8和11.3个百分点。 4.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全省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系统,实现了国省干线公路路况数据的自动化快速检测,建成了渡口码头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安全和质量监管为重点,通过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管理系统、道路运政业务系统、道路运输 GPS监控系统、船舶船员管理系统及“一卡通”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 5.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藏区维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质次生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挑战下,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组织和协调,保障了交通运输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加强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5年建成省、市和企业三级 GPS监控平台846个、对4万多辆营运车辆实施动态监控;新增码头视频监控点601个、船载移动视频 362个;改造农村渡口 1000座,实施人行桥工程458座;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5万公里。为各市(州)海事局、各县(市、区)海事处配置海事执法车共计180辆、巡逻艇70多艘。长江干线基本建成泸州海事业务用房和长江干线部分市、县海事工作船码头,长江干线14米以上海巡艇达9艘,提高了海事监管能力和水路运输应急抢险效率,确保了长江干线水上安全应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6.行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进一步加强了交通建设管理,制订并落实了多项公路水路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公路养护管理,制订并印发《四川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意见(试行)》,启动了18个机械化公路养护中心建设,建成36个国家一类治超检测站点;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18个市(州)、135个县(市、区)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或具体办法。进一步加强了交通运输管理,组织完成了春运、黄金周等重点时期和救灾重建物资、重大装备、藏区维稳运输等重点物资运输任务,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高。进一步健全了交通法规体系,施行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等行业法规。节能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深入,初步建立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创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发展经济”理念,制订《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规划》,服务区改造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十一五”时期的成功经验。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推动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特别是 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将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确定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首要任务。2009年,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快了四川交通运输的发展步伐。同时,省政府专门建立了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交通建设。另外,省政府还与地方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交通建设作为本区域的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提供环境保障,积极支持交通建设。“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四川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和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加大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2.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实现交通运输超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全省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超常工作,精细管理,攻坚克难,以求真务实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加快推进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抓住相关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到中央基金299亿元用于灾后公路恢复重建,争取到国家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全省交通建设提供了要素保障。 3.科学规划是引领交通运输开创加快发展新局面的基础和先导。2008年以来,全省交通系统紧紧围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编制完成了《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8-2030年)》、《四川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实施方案 (2009-2012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09-2012年公路建设推进方案》、《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20余项规划,初步形成了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体系,为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各类投资、加快建设布局的展开发挥了龙头作用,切实做到以规划引领建设、引领资本、引领发展。 4.创新机制、多渠道融资,是实现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关键。坚持走以“多个积极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为特点的交通运输创新发展之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省市互动、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市场运作的交通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全面开放高速公路投资市场,发挥市(州)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省 BOT高速公路项目已累计招商成功13条(18个项目)1914公里,引进社会资金 1376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 2位。二是采用“股份合作、市企共建”方式建设高速公路迈出重要步伐,如达万、巴南、丽攀、乐雅等高速公路已组建股份制项目公司,并实现开工建设;汶九、绵九高速公路已签定市企共建合作协议。三是全面开展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期票据、信托融资、盘活存量资产等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所需投资基本落实;川高公司与多家银行签定了雅康、汶马、川汶、绵九等4个拟建藏区高速公路项目 750亿元贷款框架协议。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重大突破,如成渝公司A 股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8亿元。五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将19个高速公路营运公司整合组建为7个片区化公司,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六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主动与交通运输部的规划、计划对接,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四川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显著,但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交通运输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内联外通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有效供给不足。突出表现在高速公路建成规模偏小,通车里程2681公里,约占规划里程的1/5,仅居全国第13位;省际大通道建成数量较少,规划的33个高速公路出川通道目前仅建成7个,相邻的7个省(区、市)还有陕西、贵州、青海、甘肃和西藏5个省(区)没有高速公路直接相连;部分重要通道尚未贯通;省内城际间快速连接的高速公路通道不足。 2.国省干线公路总体服务水平偏低,覆盖面不足。现有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仅为65.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6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市)第 23位;仍有四级及以下公路4047公里,还有 617公里未铺装路面。全省尚有6个县没有国省道覆盖,有128个县只有一条普通国省道连接,网络化程度低。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尚未完全实现有效连接,对重大产业基地、重要城镇等节点也未实现全面覆盖。 3.农村公路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不足,全省尚有78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440个乡镇不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仅为55.3%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6.4个百分点。部分建成的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偏弱。养护管理相对薄弱,养护资金尚未完全落实,部分管养主体缺位,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技术质量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园区、新农村综合体及示范片等的发展需要。 4.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交通发展相对落后。甘孜、阿坝州府尚未通高速公路;部分县(区)尚未规划有国省干线公路相连。782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全部集中在三州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与成都平原地区的差距较大,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
相关文章 |
法搜 CopyRight © 2008 www.fso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