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档案管理。继续强化村镇两级档案规范化管理,重点抓好村务公开、农村科技、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涉及农民利益的档案工作,加强对撤村建居、撤村并镇档案流向的监管指导,积极开展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十二五”时期,全市基层农业农村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得到明显改善,村级档案普遍实现规范管理,50%的涉农区县达到示范县标准。
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网、党员远程教育网等现有网络平台,普遍建立“三农”档案信息专网或专栏。到“十二五”末,全市所有镇、村实现各种形式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中,80%的镇、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七)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档案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和队伍建设,构筑档案人才高地。建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培训机构作用,积极实施档案领导干部培养工程。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学科带头人授衔制度,强化“18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不断深化档案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新上岗档案人员培训率达到100%,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到“十二五”末,全市档案系统博士生、硕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本科生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更加合理,新增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档案队伍人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八)档案开发利用服务。
加大档案开放力度。坚持“9.5”档案开放日制度,依法向社会开放到期应开放档案。到“十二五”末,市和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量分别达到馆藏总量的70%和50%以上。
建立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加强档案史料研究开发。编辑出版近代天津金融、近代天津企业、近代天津商贸、近代天津革命历史档案史料,为历史研究和城市文化传承服务。做大做强“天津旧事”、“近代中国看天津”系列丛书等档案文化产品开发项目。“十二五”时期,完成编辑出版1200万字,影印出版10万页。围绕重大活动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制作档案文献片、开办网络视频节目等形式,大力繁荣档案文化,彰显档案文化影响力。
进一步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环境,搞好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工作,实现市和区县档案馆“一站式”查询利用服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办文化讲座,举办青少年夏令营、少先队日,积极开展全国中小学生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