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9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资源环境面临空前压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我省“十二五”期间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四川地处长江及黄河上游,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等几种气候类型。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川江河段长1030公里,支流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为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四川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维护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生书态安全,促进四川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就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省着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农业、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川西北防沙治沙和城乡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依法对 3.23亿亩森林实施常年有效管护;累计完成营造林4186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1336.4万亩,岩溶区治理 105.6万亩,天然湿地恢复15万余亩,森林抚育补贴试点110万亩,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421万亩,义务植树8.27亿株;完成退牧还草5820万亩、灭鼠治虫 5739万亩次、人草畜三配套升级1.2万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07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 12万余亩。累计完成地震灾区植被恢复441万亩,大熊猫栖息地恢复149万亩,林木种苗基地恢复3.1万亩,地质灾害隐患排查3.4万处,农村户用沼气池修复42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07处,完成损毁农田修复137.92万亩。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6个、国家和省级绿化模范县42个,国家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9个,省级生态县9个,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46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村2009个,省级生态家园 3.3万户;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 166个,国际重要湿地 1处,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11个;全省保护区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 18.3% ,95% 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水土流失严重的趋势得到遏制。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土壤侵蚀量11167.49万吨,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损失量1082.81万吨,涵养水源量744.92亿吨,固定碳量 7609.74万吨,释放氧气 16210.73万吨,积累营养物质124.34万吨,净化空气污染物46055.89万吨,节约能源1068.7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4.4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4.12万吨。

  二、总量减排超额完成
  全省扎实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强化减排三大体系建设,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 5.43% ,五年累计削减 31.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比 2005年下降 12.93% ,累计削减 61.16万吨。关停小煤矿、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小酒厂和小屠宰场1267个,小火电机组69个,限期治理工业企业 2653家;全省燃煤电厂脱硫装机比例达93% 以上,脱硫烧结机面积占总面积的 70% 以上。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66座、生活垃圾处理场116座,全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 70% 和 68% 。挂牌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300家,实施了84个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18个地级市开展了机动车环保检测,在南充市启动了机动车尾气治理试点。

  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断面82.5% ,比2005年提高14.1% ;5个出川断面全部达标,32条重点小流域达标率 62.5% ;岷江、沱江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2010年干流达标率100% ,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还两江清水”战略目标。依法划定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4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47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达标率逐年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提升,2010年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城市的比例为 87.5% ,比 2005年提高 4.5个百分点,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趋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2.5分贝,比 2005年降低2分贝,交通噪声污染有所下降。全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91.2% 的县级区域环境质量达到“优良”。核与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四、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客观依据。截至2010年,建成生态定位、地表水水质、空气、水文、地质等观测站 502个。基本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和信息传输网络,392家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全省所有火电机组脱硫设施、烧结脱硫设施安装了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2万吨以上污水处理厂安装了中控系统;各市(州)初步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检测。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明显加强,确保了核与辐射安全。成立了四川省核安全管理局,20个市(州)组建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纳入全省环保中心工作。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场所及放射性物品运输、伴生放射性矿、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对废旧放射源和退役放射源进行安全收贮,实现了辐射安全许可的全覆盖。全面推广应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了放射源数据与国家联网,保障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


  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围绕资源环境的竞争更加激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印发实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体现项目倾斜重大举措的重要内容,为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四川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既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