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构建新型科技金融体系
  着力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以建设苏南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投融资风险分担、科技企业成长抚育两大机制,推进科技投入方式、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科技金融服务和品种三大创新,建立科技企业信用、科技担保、科技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政策保障四大体系,全面提升科技金融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充分发挥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推进地方设立引导资金,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努力形成政府资本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到2015年,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到2000亿元。推动天使投资加快发展,支持成立“天使投资联盟”,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与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成长的联动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确保政府资金有效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企业投资。切实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抚育能力,到2015年,力争50%以上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种子基金”。
  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开展国家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启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以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送审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和各地上市补贴资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支持力度,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积极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探索建立一批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科技支行。推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到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产业园的市、县(市、区),鼓励其探索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到2015年,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过100个。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完善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引导激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地建设政府资金引导并具有抚育孵化功能的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探索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依托省产权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市场化运行并实行自律管理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整合集成现有科技资源,建设面向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具备信息发布、网上投融资交易对接等功能的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畅通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信息通道。
  (五)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机制建设的有机结合,以模式创新为核心,以环境营造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研发设计服务规模化、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社会化、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化、科技咨询服务专业化,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努力满足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的巨大需求。
  推动研发设计服务规模化。引导高新园区等科技资源密集区积极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支持南京科技广场、常州科教城、泰州医药高新区等研发集聚区加快发展,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研发服务业集群。面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并集成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仪器、数据、文献共享和专业技术服务。积极培育第三方的工业设计机构,鼓励成立研发服务联盟,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推动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制定技术检测服务行业标准,形成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品牌机构。到2015年,重点培育100家研发设计与服务年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社会化。探索新型技术转移合作模式,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的社会化运作能力。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促进技术产权与资本的结合,推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区域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鼓励各地普遍建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中心,加大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的联动,增强服务功能和增值服务能力,并依靠市场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对苏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的持续支持,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更多的科技资源向苏北地区集聚。
  推动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化。支持创业服务新业态发展,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孵化器网络建设。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快发展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加速器等科技创业园,加强与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广“孵化加创投”的孵化模式,为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本、人才、市场等深层次服务,形成网络化创业服务体系。到2015年,科技创业园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建成10个规模大、创新功能完善、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创业园以及50家以上专业孵化器。
  推动科技咨询服务专业化。加强信息咨询、管理咨询、评估评价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咨询活动。加快科学数据、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等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着力建成面向全省企业服务的紫金呼叫中心。扶持一批信誉度高、管理规范和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大中型评估机构和科技智库发展,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促进本土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管理咨询服务示范机构。
  四、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着力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型企业,着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以引导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为目标,加快突破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超过1000件,主要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加快突破优势产业领域核心技术。选择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网络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优势产业,瞄准高端环节和产业链关键节点,集中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
  新医药。重点突破新型疫苗设计、基因工程药物、核酸类药物、多克隆抗体、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标准等核心技术。加大大品种药物技术改造、专利到期药物抢仿力度,加强江苏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加快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开发高通量低成本生物芯片技术、快速DNA测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材料微纳米制造技术、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能源。重点发展新一代光伏电池柔性印刷工艺及成套装备,研究基于新原理新结构的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加强新型环保多晶硅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快风电技术国际化研发,研究适合我国风场风况的整机设计平台和翼型数据库,开发风电主轴用特钢、风机主控系统等。研究开发间歇式能源大规模集中并网技术、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能等技术,发展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大容量储能、智能电网及生物质能技术。
  新材料。重点发展石墨稀、碳纤维、特种纤维、膜材料、高强合金、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高分子、生物可降解等战略性基础材料。研究开发微结构控制、高效催化、功能改性、表面增强、超塑成型、超纯分离等先进制备技术。重点突破T800碳纤维、大飞机用钛合金、海洋工程用超厚甲板钢、石油化工用渗透汽化膜、平板显示玻璃基板、4英寸砷化镓外延片、电力电子用碳化硅、生物基高分子等重大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钢铁行业的熔融还原、化工行业的加氢催化、半导体行业的低温还原等新一代绿色制造工艺。
  节能环保。重点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煤洁净燃烧、中水处理、碳捕获及回用、生物法固废处理等工程化重大技术。研究开发直流输变电电网节能、半导体照明、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高压变频工业节能等新一代节能技术。重点突破低温强化换热、静态无功补偿、重金属废水处理、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电子废弃物贵金属高效分选等新一代环保技术,着力提升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和成套工程设计能力。
  网络信息。重点发展物联网、新型显示、光通信及卫星通信、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新型移动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的新兴方向。物联网重点研发新一代低耗高能新型传感技术、节点组网及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系统测试及安全技术等。研究开发“三网融合”演进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纳米级封装全套工艺技术等。加强高世代线平板显示等领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自主技术及配套能力。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融合通信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标准。
  现代装备。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基础加工、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海洋工程、高速轨道交通、智能化工程机械和航空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突破仿真建模、数字化设计、精准制造、智能管理等关键技术。开发数控主机与功能部件超精密设计、国产高档数控系统、高铁重载牵引传动、大型盾构掘进控制、重型燃气轮超超临界、大功率动力液压传动、光电设备智能检测等技术,全面提高现代装备的绿色制造、高可靠长寿命等集成技术水平。
  2.加快突破产业前沿领域重大技术。跟踪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在干细胞、转化医学、合成和系统生物、云计算、高温超导、微纳制造、氢能等关系未来竞争的重点领域,面向产业化发展需要,超前部署一批先导性前沿技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集中力量进行突破,持续提升新兴产业与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前沿高技术研究。干细胞重点研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制备方法及调控、干细胞临床转化、干细胞移植免疫调节等技术。转化医学重点研究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应用、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等。合成和系统生物重点研究新基因合成、新微生物合成、大宗化学品生物合成等技术。云计算重点研究分布式数据存储、高级别安全加密、快速数据定位、云计算编程模式、数据深度挖掘等技术。高温超导重点研究高性能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高温超导在医疗、通信、电网等方面的应用技术。氢能重点研究氢制备用低铂催化剂、高容量储氢材料和氢能发电等技术,开发太阳能高效制氢、规模化生物质制氢等新一代氢发生技术,开发氢能低成本大规模利用技术。微纳制造重点研究MEMS集成技术、微执行器技术,亚微米至纳米级微测控技术,开发面向光伏、芯片、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微纳表面形貌测量、控制与加工等应用技术等。
  基础科学研究。强化“一个注重、二个面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导向,注重提高国家基础研究计划的组织程度,加强国家重大科学成果向江苏的应用延伸和产业化转化;发挥高校院所原始创新作用,面向产业高端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江苏“973”应用基础研究专项;面向青年科技人员创新需求,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重点支持35岁以下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部署,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新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的战略需求,重点开展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性研究,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研究,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调控的基础性研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的机理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等,大幅度提高我省原始创新能力。
  3.加快突破产业化应用领域重点技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遴选一批我省已形成领先优势、产业渗透性广、辐射带动力强的关键技术,加快在重点行业和主要领域的推广应用,形成新的产业化技术突破,拓宽技术应用空间,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1)加快推进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重点突破工业酶制剂、高效生物催化剂、转基因育种、水污染生物治理等核心技术,加快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2)加快推进膜技术在新型环保、工业生物、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发展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等有机、无机功能膜材料等,加速膜技术的工程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3)加快推进纳米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微制造技术的交互与融合,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器件,加速纳米技术应用与产业化。(4)加快推进传感技术在智能工业、感知矿山、智慧旅游、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感知健康等典型领域的示范应用,重点发展新型感知核心芯片和器件技术、关键节点技术和系统支撑平台技术,加速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壮大。(5)加快推进智能技术在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应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突破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技术,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6)加快激光技术在机械、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突破全固态高功率激光发生器等大功率激光器技术,开发飞秒激光生物分子微纳加工技术、激光表面改性处理技术等,壮大激光加工与应用产业规模。
  (二)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发展
  以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层次,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按照战略性、前瞻性、倍增性的产业定位,集聚一批高端人才,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集群。清洁能源产业重点突破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高效新型光伏发电、氢能与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推进我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洁能源创新中心。战略新材料重点培育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电子功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重大产品,努力以技术突破带动战略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射频技术及应用、短距通信等,加快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支撑产业持续创新的重大科技平台及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光通信、新型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网络终端等,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科技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高端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数控装备、高技术船舶、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重型装备、高端科学仪器等,培育一批具有百亿级产业带动性的战略整机或产品系统。
  支撑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着力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等10个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攻克半导体行业的光电设备、精密机械行业的工业母机、海洋船舶行业的巨系统设备、电力电子行业的低能耗控制设备等支撑产业技术水平的产业制造关键装备,着力突破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检测单元、长寿命复合结构件、大功率动力系统等高附加值核心单元,加快发展轻质高强合金、超高纯材料、高效催化剂、光电功能材料、智能感知材料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战略基础材料,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增值环节延伸,向研发与服务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增强。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及关键环节,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制造业服务等,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围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社会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发展数字家庭、数字内容、数字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显著提升科技对新兴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研发总部、创意设计、增值服务、产业链管理、技术孵化等产业新模式,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运用,提高传统产业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面向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需求,开发100个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建筑节能、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同时推广应用能量梯级利用、绿色制造等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支撑作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支撑行动,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培育数字化企业为重点,开发和推广网络环境下设计制造及管理的信息集成等技术,实施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并在纺织、造船、冶金等产业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围绕推进高端发展,加强区域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加快部署建设软件设计、纳米、传感网、光伏、风电、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核电装备等科技产业园,重点打造南京软件园、苏州纳米创新园、无锡传感网产业园、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连云港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昆山小核酸产业园等3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产业园,建成150家新兴产业高度聚集、专业特色鲜明、产业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产业园。加强与国家及地方科技资源的集成,着力突破重大战略整机产品及高端环节,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资助机制和项目投融资模式,大力吸引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来苏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产业发展宏观监测,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监测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切实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推进农业品种创新。采用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与有效的常规育种技术,通过自主培育与引进、改良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育100个综合抗性好、品质优良、产量潜力大、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明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多抗农业新品种,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品种支撑。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围绕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循环、信息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与成果转化,通过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与推广,使我省稻麦周年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水稻、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面积达到1200万亩以上,项目区亩产增长10%以上。
  强化农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引领和支撑农业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突出产品、技术、装备创新重点环节,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制品、精深加工和智能农机设施装备等农业高技术创新,突出技术的前瞻性,提升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结合地方优势特色资源,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力培育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等县域地方特色产业。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培育壮大一批资源优势明显、富民带动性强的县域特色产业。到2015年,培育壮大40个县域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80个,组建省级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