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涉农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全方位信息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和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
2、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统一集中的空间、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办公服务平台,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行网上办公、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行政审批在线办理。加快惠民“一卡通”等便民系统建设,构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
3、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开发面向社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促进工商管理、税务征管、房屋租赁等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和协同。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开展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智慧家居。
四、重点工程
(一)宽带湖南与无线城市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以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网络,提高网络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开展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宽带村通工程建设,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到行政村,城市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城乡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高速公路、国道等重点领域宽带网络全覆盖。在长株潭地区积极开展长期演进技术(LTE)试点和规模商用。鼓励利用先进通信技术建设无线城市群,支持围绕重点行业和民生工程建设无线城市应用平台,实现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民生等无线网络服务。加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宽带网络之间的无缝衔接和高度融合,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推进现有网络向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平滑升级和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的规模应用,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网络体系。
(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
省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和完善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面向公共服务的地理实体数据库和各专题数据库。建设一纵两横的信息服务动脉和三类服务节点,完善地理信息服务网络。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本载体,嵌入社会公共信息,构建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共享。建设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基本农田保护监测、矿山储量动态监测、重点地区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监测等工作。围绕社会各界对地理空间信息的迫切需求,大力开发社会公众地理信息查询平台及网络发布系统。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开展地理信息存储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开发,提供深层次的专业地理信息服务。构建覆盖全省的地理空间框架和统一、标准、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三)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与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采用“政府主导、军地合作、省校共建、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依托技术优势,推动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政务云”、“公共云”、“私有云”等重点领域的云计算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商务模式,探索向农业、气象、水利、市政、交通运输、环保和统计等部门,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工业企业,金融、保险、证券、电信、数字媒体、游戏动漫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商业用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提供技术先进、灵活高效、标准统一、安全稳定、高度共享的一体化硬件设施、开发平台和软件产品服务窗口,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管理、地理信息、社区服务、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需求。
(四)国家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建设与推广工程。
以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组织实施分区域、分阶段、多方式的业务和网络融合试点工程,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大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网络教育等“三网融合”业务,普及数字音视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模式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加快“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业务标准建设,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运营模式和市场体系,构建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推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五)重点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工程。
促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废物排放,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管理、调度、计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节能成效。加大面向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信息技术的研发支持和应用推广力度。
提升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重点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装备类制造业企业,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中的应用,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增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兴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内部物流与上、下游企业及社会物流的集成,加强产品制造与售后服务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提升装备产品售后服务能力和制造业整体效益,推动装备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六)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