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系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省雨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系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水系生态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水系整体绿化水平偏低。我省森林覆盖率为22.8%,居全国第22位;人均有林地面积0.038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林木蓄积0.93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的十分之一;水系生态建设范围内森林覆盖率只有23.2%.与生态省建设目标相差甚大。森林资源总量偏低,绿化质量档次不高,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和环境、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不高。
(二)水系生态环境脆弱。我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经济结构偏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全省水系范围内有沙化土地793798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荒漠化区域面积1906785.2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14%;宜林荒山面积241109.9公顷,其中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的达212741.4公顷,且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水系可视范围内破损山体立面面积达2300万平方米,治理率不足30%;水土流失和河流、湖泊、水库等淤积现象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5%;湖泊及河滩湿地破坏严重。自然净化能力严重衰退;地下水超采,地下漏斗、河道断流、海水入侵等问题日渐凸显。
(三)水系水体污染较重。我省土地垦殖指数高,超标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普遍,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40%,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尽管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持续改善。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无序排放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重金属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开始显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45%;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滞后,保护率仅为40%,修复恢复缓慢。
(四)投入机制不健全。水系生态是一个全新概念,加强水系生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目前,生态约束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政府激励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特别是现有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制约着全省水系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良好生态、优质水源的需求日益增强,改善水系生态环境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顺利实施南水北调、胶东输水重大工程,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水系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水系生态建设,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水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水资源安全;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以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综合治理、梯度开发,突出“四带三区两湖一环”区域布局,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系生态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维护水系生态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以保障水质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恢复和保持各类水体的生态基础水量,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坚持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的原则。采取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湿地修复恢复等综合措施,以及水利工程、减排治污与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努力提高建设质量、效益和水平。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势利导,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四)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以流域为基本单位综合治理,点、线、面密切结合,增强生态保护整体功能,以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生态优化带动全省水系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五)坚持分级负责、市场推动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建设重点,密切配合,综合协调,全面指导,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水系生态建设。
三、规划范围
全省主要河流水源地、沿河两侧和流域汇水区及湖、库汇水区,沿海、沿省界线,南水北调、胶东输水等重点调水工程沿线。沿主要河流、调水干线两侧,湖泊、水库周围和沿省界线内延不低于5公里范围。
四、规划期限
规划现状水平年:2010年。
规划期:2011-2020年,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五、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