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全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和水系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和服务需求,建立空中云水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升级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立人工增雨立体化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
2.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时限。装备机载云物理探测仪器,布设多通道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仪、毫米波雷达等监测设备,建立空中云水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济南南部山区火箭增雨保泉、鲁西人工增雨防雹、黄河三角洲人工增雨防雹、山东半岛火箭人工增雨(雪)4个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和南四湖、泰沂山区2个重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加强新技术作业的研究开发、示范应用和成果转化,开展作业效果评估业务。更新现有通信装备,建立覆盖全省的作业监控、信息传输和共享系统。建立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业务系统。加强应急作业服务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建设时限2011-2015年。
(三)一流气象台站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按照《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和基层台站综合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基层气象台站业务、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台站的职能作用。建成探测环境较好、运行稳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较高、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流气象台站。
2.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时限。加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步伐,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用房及水、电、路、暖等配套设施综合改善,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值班公寓、生活基地、文体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建设,为基层气象台站职工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设施,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气象社会管理,依法加强气象观测环境保护,不断改善观测环境。建设时限2011-2015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理顺关系、分类管理、多制并存、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社会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局面。健全气象行业协调机制,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完善气象行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社会气象活动,保障社会气象依法有序发展。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部署要求,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行政管理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部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深化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落实《省部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