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加大科技教育工作力度。构建以高新技术引进为主、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应用研究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引进为关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15年,每年确定10-15项重大科学研究攻关项目。每年引进新技术项目100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0项;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10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0大临床医学中心或创新平台,30个一级医学重点学科(A类)即“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争取建立医学重点学科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打造高端医疗技术服务。每年完成100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完成100名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完成100名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到国外或国内一流学科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完成100名正式编制进入的各县市区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从2011年开始,分33期对1038名乡镇卫生院医生进行260学时的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分37期对587名乡镇卫生院护士进行120学时的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培训。完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成人本科483人与专科72人的学历教育任务。
13.加强中医药行业内涵建设。创建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2-3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力争1-2所综合医院中医科达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标准,1个区市县通过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评审验收。推动中医药“进社区”,使中医药特色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从2011年开始,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3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覆盖率100%。加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1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机制和体系,提高专业队伍水平,增强市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做好城乡环境卫生的监督与协调。探索城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新思路,拓宽病媒生物防制市场化运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企业的监管。深化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工作。做好农村水质监测和农村改厕工作,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15.加快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改善数据分析质量,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发挥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面向居民、健康相关业务、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需求,提供全面的信息传输、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加强远程医疗体系建设,一是三级以上大医院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二是三级以上大医院与国内、外大医院一流学科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互通互联、互利共赢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