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条件明显改善,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围产转诊救治网络,建立了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抢救救助长效机制;构建了由各产前检查单位、产前超声筛查单位和市产前诊断中心组成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服务网络,完善了出生缺陷筛查、转诊、确诊、干预服务流程。2010年全市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4.7%,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5.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产前筛查覆盖区市县达100%;新生儿两病筛查率达98.7%,听力筛查率达92.9%;11个区市县均开展了由政府付费的免费婚检工作,全市婚检率提高到36.27%,农村婚检率达81.6%;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孕妇免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有效降低了艾滋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卫生应急与监督能力不断提高。我市有10个区市县成立卫生应急机构,制定了《大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总体和单项应急预案共18部,卫生应急物资装备初具规模,达到省规定物资储备标准;组建了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机动队;全市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6.25%。市区两级共成立14个卫生监督机构,全市共监督管理食品、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各类单位6.5万余个,有力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59个、医院床位32040张、卫生工作人员48637人,平均千人口医院床位5.16张、平均千人口医生2.71人,居民年人均就诊数为3.8次,医院床位使用率84.5%,平均住院日11.8天。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快速高效的院前和院内急救网络,在市内四区及开发区的二、三级医院建设了13条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完成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制订并实施了《大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新建市传染病医院、市皮肤病医院门诊综合楼、市中心医院北楼。启动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试点工作。2006年实现了全市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的目标,结束了长达23年的政府下达计划指标献血的历史。我市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医学重点学科5个,卫生部审批的国家临床护理重点专科1个;有省卫生厅和省教育厅审批的重点学科18个;市级重点学科109个,重点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立科研课题1097项,其中国家级84项、省(部)级167项、市级297项、局级549项。获市政府以上科技进步奖244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0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74项,并连续多年为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最多的行业。审批新技术647项。共对459名城市全科医师和438名社区护士进行了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培训;对378名社区全科医生和361名社区护士进行了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组织280名社区医生和护士参加了国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项目的培训;对乡镇卫生院978名医生和600名护士进行了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完成了420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培训乡村医生约3000余人;我市共有562名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医生参加辽宁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每年约有15000余人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培养学员400余人,对各级各类中医药人员进行中医知识培训2000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