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规划纲要》,积极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以“促进公平、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发展”为工作方针,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思路
树立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更加关注育人、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实施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境界和专业能力,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优化教育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治理机制,积极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作用,促进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确定到2015年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多样、开放的局面基本形成,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基本建成。
--完成710所左右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在公建配套覆盖不到但入学矛盾突出的区域增建150所左右中小学幼儿园,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学校布局结构。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8%的3-6岁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或看护服务,3岁以下本市户籍儿童每年接受6次以上免费早期教育指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保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实现区(县)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局面基本形成。90%以上的外来从业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教育质量达到全市的基本水平。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发展,开放、优质、多样的局面基本形成,学生成长渠道进一步拓宽、自主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加大,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
--加大残障学生的关爱与教育,坚持按需施教,加强医教结合,注重学生潜能挖掘,满足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主要任务
(一)以常住人口为基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1.“十二五”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到2015年,在沪出生的3-5岁适龄入园幼儿将达54.73万人,按照2008至2010年本市常住人口平均入园率89.75%计算,2015年在园规模将达到53.22万人。需要通过新建幼儿园和原有幼儿园挖潜扩招等办法予以解决。郊区其余部分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将通过民办三级幼儿园和看护点加以解决。五年中,新建公建配套幼儿园375所左右,在公建配套覆盖不到但入园矛盾突出的区域再增建幼儿园55所左右。
2. “十二五”时期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到2015年,上海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将达到93.35万人左右,比2010年增加23万左右;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将达到61.21万人,比2010年增加18.67万人。“十二五”时期,本市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新建学校430所左右。其中,335所为公建配套学校,另外在公建配套覆盖不到但入学矛盾突出的区域增建95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