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石政办发〔2011〕5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委第九届常委会第1次会议和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特征
--工业加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石家庄市着力加大四大产业和五大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43.7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4%,比2005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比“十五”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47%,比“十五”期间高1.36个百分点。
--效益明显改善,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2005年的211.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59.81亿元,年均增长27.8%;其中税金由88亿元增长到232.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53.1%提高到60%,成为全市财力增长的主要源泉。利润、利税总量分别高于唐山38亿元和32.7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349.6%,高于全省64.3个点。分行业看,建材行业扭转了“十五”期间的亏损局面,利税大幅度增长;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利税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市工业效益大幅度增长的主导力量。
--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增长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轻重工业保持均衡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比重稳步提高,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88.61%提高到2010年92.30%;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48.4%提高到2010年的56.4%,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4.74%,成为石家庄市工业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30%。
--工业聚集发展,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五大工业基地和南部工业新区初具发展规模,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全市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9个,其中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7个,10个工业聚集区列入首批省重点工业聚集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新的战略增长点。16个县城周边工业集聚区和28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初具特色和规模,成为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县域工业特色发展,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块状产业集群。西部山区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井陉钙镁、矿区煤炭深加工、灵寿石材、鹿泉建材等特色产业;东部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形成辛集皮革、晋州纺织、深泽洗涤、无极板材、藁城宫灯等特色产业;南部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形成高邑建陶、赵县淀粉等特色产业;中部依托区位优势,形成正定板材、栾城医药等特色产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0%。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
--中心城区工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中心城区传统优势工业向周边郊县转移的同时,缺乏新的产业增长点;中心城区与县域工业发展同构,除制药工业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代表工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缺乏有实力、有竞争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经济发展滞后,引领带动能力差,与县域工业之间缺乏分工协作。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发展能力弱。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3%左右。石家庄市标志性产业--医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也仅为1.3%左右。同时,促进和引导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战略资源相对短缺,要素支撑能力弱。石化、钢铁、纺织原料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依赖进口和调入。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西部多山,生态敏感性强;东部多基本农田,人口密集,可利用建设用地少。劳动力素质有待于提高,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不足。
--环境容量较小,承载能力弱。市域内地表水体总体呈“有机污染型”,各地表河流受沿途工业污染源污染较重,城镇下游河段水质多超过地表水功能区划标准,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背景
--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进入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一是国际技术转移全面推进,技术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扩大,领域不断拓宽,转移形式更加灵活。目前国际贸易总额中技术贸易额已占50%。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发达国家为保持高科技上的领先性和垄断性,严格控制先进技术外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应用的国际化和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多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科技的合作与交流也在加快。三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呈现全球化趋势。为加快技术创新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行本土化战略。四是世界制造业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使制造业呈现深刻的甚至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化、制造柔性化、装备智能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一是发展战略的转变。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要素投入模式的转变。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三是工业化推进方式的转变。信息化与工业化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品牌建设等环节的应用日益广泛。
--河北省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实施“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强力推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迅猛推进。唐山正用“蓝色思维”努力改变“煤都历史”,曹妃甸现代重化工基地已见雏形。保定市致力于打造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汽车制造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了一席之地。沧州随着黄骅综合大港的建成通航,渤海新区进入加快开发建设的新阶段。邯郸市提出建设冀南新区,打造装备新城,培育继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之后的河北省第三增长极。面临两环大开发和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作为冀中南经济区中心城市,凸显石家庄市重塑工业发展优势的时代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