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化惠民类。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民有所乐。
加强文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乡文化活动室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市级公共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建设,完成县区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深入做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积极推进每个社区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工作,配套各类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服务的公共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等设施。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村、每社区均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场地、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完成农村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扎实推进“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一场公益电影,扶持国家级少儿艺术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剧团公益演出补贴,公共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农远网等为通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实行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七)基础设施类。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强化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3.0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力争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210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公路养护统计年报中在册的县、乡、村道上并经过检测认定的200多座危桥重建或加固、维修工程,完善农村交通出行安全网。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村镇生态式污水处理工程,“十二五”未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实现乡镇全覆盖,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十二五”末,农村道路在村村通的基础上50%以上的农户实现户户通,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农村清洁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八)其他。实施菜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城镇消费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十二五”期间,进行78个菜市场的标准化升级改造建设,新建2个立足淮南、辐射周边、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大宗农作物、重要畜禽产品和森林保险,不断扩大保险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继续实施城镇小街小巷整治工程,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交通出行环境,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四、实施“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强化民生工程品牌理念,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民生工程机制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市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分类指导、督促检查职责;县区政府强化统筹协调、资金保障、政策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四是加强民生工程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强协调力、执行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项目选择机制。根据《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每年研究决定年度民生工程实施计划。一是健全民情民意沟通机制,深入做好民生项目征集工作,拓宽项目征集渠道,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公开征询等途径,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摸准,建立动态完整的项目库。二是科学论证,增强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坚持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优先实施群众期盼、条件基本成熟、受益人数多、影响大的项目。三是加强对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系统论证,加强不同项目的有机衔接,完善民生工程项目储备和遴选机制,实现项目有进有退,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统筹资源,细化措施,建立民生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立项、重复建设、“撒胡椒面”等问题。四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县区,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三)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各级政府都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一是各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工程实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民生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二是采取政府项目规划、政策扶持、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三是加大对各类涉及民生的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制度,严格专账管理,各类补助和保险保障类项目资金坚持公开透明,不错不漏不重,及时足额发放。建设类项目及时按照工程进度拨款到项目单位,保障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
(四)健全规范长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对资金补助类项目,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3个重点环节,确保基础数据核清、发放对象搞准、各项程序走实。二是对工程类项目,严格执行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完善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三是健全完善建成项目后期运行维护制度,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市直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建设、保质量、提效率,结合实际出台民生工程管护办法和实施细则,项目所在地的县区和乡镇政府承担运行、管理和养护职责。做到管护主体、责任、资金、人员、经费五落实。四是实行民生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将建后管养纳入考核内容,逐步统一民生工程设施形象化标识,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