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切实提升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
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目标,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现代化是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现代化基本要求是教育思想现代化、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条件保障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更新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成教育改革创新引领省、教育国际化先行省、教育现代化示范省”目标,丽水市也出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为景宁县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可靠的依据。“十一五”期间,景宁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长足发展,成功创建了“省教育强县”。在此基础上,景宁县要加大投入,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强县。
(四)转变教育发展模式,重视学校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为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景宁教育在硬件大提升的背景下,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走向质量,把发展教育的理念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深入发掘景宁特有教育资源和学校文化底蕴,创新学校管理办法,积极构建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核心、以人文和谐校园为目标的学校文化;必须不断加大学校特色创建步伐,通过办有特色的学校,创有品牌的教育,建有品味的校园,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强县”为总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加大教育投入机制,着眼于提高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整体功能、着眼于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着眼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着眼于促进教育创新,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形成教育投入增长、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资源优化、办学特色彰显、教育质量优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展原则
1.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根据景宁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基础与传统特色,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出一条赋有景宁特色、畲乡特点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2.优先倾斜发展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让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得到更好保障。
3.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按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城区提升、农村发展、城乡互动、优质均衡”策略,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破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优质均衡发展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强县成果,注重均衡、注重质量、注重协调,正确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特色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形成重点发展、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二、战略主题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主题
战略主题:质量提升、优质均衡、改革创新、特色培育。
“质量提升”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优质均衡”是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创新”是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所在,“特色培育”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国民族自治县教育综合实力前十强。
--现代教育体系更完善。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实施“均衡、优质、多元”的发展战略,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及成人教育得到普遍加强,基本形成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体制更加健全的格局,以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教育资助制度,让各类人群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保障。
--教育普及水平更高。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9.98%,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9%,初升高比例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三残”学生平等接受教育。
--办学条件改善更优。积极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和现代化学校达标工作,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现代化办学要求,力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到2015年达到85%以上。
--民族特色教育更浓。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教育,打好民族特色牌。建设“畲族语言培训基地”,建立“民族教育示范区”,着力推进民族小学、民族中学的“畲汉”双语教学,加强对畲语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实施“特色学校培育工程”,开展 “一校一品”评比活动,促进畲族自治县的民族教育特色不断增强。
--师资素养提升更高。以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完善人才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星级班主任”和“明星教师”评比工程,培养一批省、市、县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发挥引领辐射功能,培养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职成教育服务功能更强。切实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和专业领军人物建设,加大对校内外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创业基地等投入,密切学用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师生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成人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农民培训教育,不断拓宽学习领域。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全力普及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全面贯彻落实《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景政发〔2010〕8号),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扩张学前教育资源,强化与扶持农村学前教育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新建城南、城西、外舍、梅坑、张村、九龙、大际、东坑等8所幼儿园,改造梧桐、沙湾、景南、大地、中心幼儿园5所幼儿园,等级园从原来的12所提高到25所,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贯彻落实《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和《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景政发〔2010〕25号),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优化学校布局,新建外舍小学、外舍初中、鹤溪镇民族小学、迁建大际乡校和扩建城北中学,全面加强标准化学校、特色学校、行为习惯示范校、教学规范达标、小学科走教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小班化教学及一体两翼的教学研究,全面开展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符合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85%以上。
三、优质发展高中教育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加强教学研究,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深入开展教学管理规范化、重点薄弱学科的建设,实施“借帆出海”行动计划,完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特殊潜质学生个性化培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考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到2015年,力争使全县初中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要求,探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衔接机制,出台职业教育扶持政策,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政策,到2015年,把县职业高中建设成为硬件设备较好、办学特色彰显、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较强的省二级以上重点职业高中。普职比基本达1:1,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5%以上。
五、完善构建终身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和发展机制,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切实加强成人文化教育和社区教育,依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景宁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数字传煤等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为成人继续教育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培训,形成有利于提高技能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建成景宁教育发展中心,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
六、全面保障公平教育
全面保障“三残”儿童、外来民工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就读政策,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实行同城同待遇;建立健全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开展“三残”儿童的实名制跟踪服务。推进医教结合,实现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依托家长学校等载体,深化家庭教育研究,健全学校和父母联动的关爱和服务体系,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以及心理指导;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和教育救助制度,杜绝弱势群体儿童因贫辍学。
七、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继续完善和规范用人制度,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制,一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完善校长、干部选拔使用、专业发展、成长激励等政策,建立校长、教师“双向流动”制度,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评比,校长教学展示、校长论坛、校长读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等活动,促进城乡校长专业化发展,管理能力的提升。二是开展后备干部培养工程,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拔出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和发展的优秀分子加以系统培训,组建后备干部梯队。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达标行动”,完善教师专业能力考试制度建设和教师退出机制建设,建立教师研训中心,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分类推进、重在实效为原则,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全面加强培训,定期开展达标活动,深层次推进星级班主任、明星教师评比。四是严把教师入口关,改革新教师招聘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的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事山区教育,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造就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章 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围绕 “质量提升、优质均衡、改革创新、特色培育”的战略主题,依照“因地制宜、优先发展、统筹兼顾、优质均衡”的工作原则,本着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十大工程”,以实现景宁教育的新发展。
一、集团化建设工程
(一)工程目标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充分发挥强校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探索“强校接管式”、互助共同体式等运行机制,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二)实施要求
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经费。
2.科学核定城乡教师编制,建立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流动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充分挖掘师资潜力,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深化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推进“接管与互助”机制,统一集团教育资源,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办学条件,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深层次地推动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三)实施进度
年份
校区
总校
| 2010年
| 2014年
| 2015年
|
总校
| 强校接管式
| 城乡互助共同体
| 强校接管式
| 城乡互助共同体
|
民族中学
|
| 东坑中学
| 东坑校区
|
|
|
|
|
|
城北中学
|
| 沙湾中学
| 沙湾校区
|
|
实验一小
| 张村校区
| 大均乡校
| 张村校区
|
|
| 东坑镇小
| 新增一校区
|
|
| 大际乡校
|
|
|
| 景南乡校
|
|
|
| 雁溪乡校
|
|
|
实验二小
| 二小分校
| 梧桐乡校
| 二小分部
|
|
| 郑坑乡校
|
|
|
| 英川镇小
|
|
|
| 鸬鹚乡校
|
|
|
民族小学
| 澄照校区
| 沙湾镇小
| 澄照校区
|
|
| 标溪乡校
| 新增一校区
|
|
| 毛洋乡校
|
|
|
| 秋炉乡校
|
|
|
| 大地乡校
|
|
|
镇民族小学
|
| 张春小学
| 新增一校区
|
|
外舍小学
|
| 九龙乡校
| 新增一校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