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景政发〔2011〕3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基础与挑战
一、基础与机遇
二、问题与挑战
三、发展思路与基本共识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二、战略主题与发展目标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全力普及学前教育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三、优质发展高中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全面保障特殊教育
六、完善构建终身教育
七、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第四章 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集团化建设工程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工程
四、教师研训中心建设工程
五、特色学校建设工程
六、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七、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工程
八、学生行为示范校工程
九、教学质量优质工程
十、民族教育示范区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教育工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优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
三、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活力
附件:
1.景宁畲族自治县 “十二五”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2.景宁畲族自治县 “十二五”教育重点实施项目
3.景宁畲族自治县 “十二五”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年度规划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景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景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按照《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参照《丽水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景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秉承“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宗旨,践行“让更多人接受更好教育”的理念,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凝心聚力谋发展,用心用情办教育;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全面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加强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谱写出了教育事业“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大变化、大发展”的和谐乐章,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新的跨越。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县“教育强县”称号。
“十一五”时期,景宁教育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缺乏引领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正视不足、理清思路,抓住机遇,准确把握走向,超前谋划思路,乘势而上,奋发图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百业振兴。随着景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启动,景宁教育必将遇到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继续改革创新,创设更公平的教育,创办更多、更高质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教育,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服务于景宁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
第一章 基础与挑战
一、基础与机遇
(一)“十一五”教育发展成就
城区优质资源全面扩张。投资2.6亿元破解城区教育资源严重紧缺难题,实施“一扩两迁四建”工程,建成一批“花园”式学校,县城新增学校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再造了一个“景宁教育”。全县学生在县城就读率从“十五”时期末的小学39.8%、初中52.9%、高中76.6%上升到2010年的小学80%、初中86%、高中100%。
农村办学条件全面优化。在做大做强城区教育的同时,统筹兼顾农村教育,实施“食宿改造、标准化学校创建、校舍安全加固、学校附属幼儿园改造” 及库区学校复建等工程,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24所中小学22所达到省级三类以上标准,达标率为91.7%。
教育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全县累计投入3200万多元,全面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体、美、卫器材的装备。所有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视频监控,县城中小学班班进多媒体,农村学校多媒体班配率达到2.2:1,超出全省3:1的平均数;建立了图书配送中心,覆盖全县所有乡校,生均图书26.3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教育教学设备、音体美卫器材、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定一类标准,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教育普惠程度明显扩大。全面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全县寄宿制学校的住校生每生每周享用至少5餐以上11.75元标准的免费营养餐;全面完成食宿改造工程,让寄宿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寝室,并配备保育教师与寄宿生共起居;扶困助学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归口统一管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周末班车工程,政府每年投入45万元让寄宿生周末安全回家,切实为家长解决了孩子在校读书“吃、住、行、学”的后顾之忧。
学前教育实现转型升级。投入2000万新建了实验幼儿园,社会力量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了民办蓝天幼儿园,投入约700多万元全面实施了乡镇附属幼儿园改造工程,2010年等级园从原来的7所增加到12所,农村幼儿在等级园就读率已达83.1%,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比“十五”末的85.56%提高了6.5个百分点;率先核定乡镇幼儿园教师编制181名,加大幼儿专业教师招聘和培训力度,实施城乡幼儿教师互动机制,规范幼儿园一日常规,促进了学前教育扩量提质;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学前教育办园水平步入了转型升级阶段,
职成教育发展越上新台阶。职业高中实现整体搬迁,全面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交流培训;创新办学模式,成立丽景职业教育联盟,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加大资源整合和统筹力度,着力培育和强化专业特色,积极争取支持,职业教育内涵明显提升,实现了由原来的普教式向职教式的转变,旅游与餐饮服务和水电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旅游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示范基地,机械加工专业和电子电工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全面加强职成校建设,改善成技校办学条件,利用职业高中的培训优势,多渠道提高成人文化素质,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全程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出台了《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强校接管农村学校”和“互助共同体”的实施意见(试行)》,将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组建成五大教育集团,推行 “一校两(N)区”、 “互助共同体”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城乡联姻发展路子,切实落实集团内管理互通、资源共享、人才互动、质量共进等工作,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着力加强教学改革,构建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小班化教学的新理念,提炼出《农村小班化教学20条新常规》,逐步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新机制。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拓展教师培训渠道、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补充新鲜“血液”、稳定教师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加强研究,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强教强校”战略,实施了城乡教师互动机制、星级班主任评比制度、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走教制度”和“星级教师评比”等制度,优化和激活了教育人力资源。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100%,初中为100%,普高为100%,职高为97%,小学专任教师取得大专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92%;初中专任教师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52%。全县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省市教坛新秀17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2名、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70名。
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探索和实施了“人格奠基、人才强教强校、教学质量提升”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信任指数逐年提升,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0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2.10%;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小学升初中率达99.97%,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9.96%,初升高比例2010年达97.5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65%;2010年全县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91%;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达1:0.97。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机遇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与文化发展历来倍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扶持景宁加快发展做出重要批示;2007年省委书记赵洪祝把景宁作为工作联系点;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省政府对景宁等6个山区县连续三年分别予以六个亿的资金扶持。这些政治条件和政策优势为景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民族教育”进行专章阐述,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重点帮助偏远山区、海岛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教育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这将为景宁教育掀起新一轮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县委和县政府在新时期奋力打造“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实现“全国十强、基本小康、文化基地”三大目标,依托景宁畲族文化产业基础,发挥畲族文化资源优势,按照建设“全国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一流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一流的文化品牌”的要求,推进畲族文化有形化、基地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这种地区民族特色发展战略,将为景宁做大民族教育创造浓厚氛围,奠定扎实基础。
二、问题与挑战
城乡教育水平不够均衡。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农村学校生源日趋缩减,办学效益偏低,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受区域影响,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师资素质、学生基础等存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从县域内纵向看,“十一五”期间,教师资源整体得到优化,但从横向与发达地区相比,师资专业化发展水平等离人民群众要求享受优质师资资源的强烈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学科带头人和在全省、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匮乏,部分优质师资资源流失,小学科专业教师紧缺,知名高校毕业人才难以引进等问题从根本上影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学校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十一五”期间,教育硬件优质发展,办学条件今非昔比,但学校内涵建设成效不显著,各校办学特色和品牌效应难以形成,尤其与教育发达县市相比,办学特色、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景宁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其独具特色的畲乡本土文化保持面临着不可忽视危机。
各类教育发展不够协调。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两条“短腿”。学前教育起步迟,基础薄弱,等级幼儿园数量较少,社会办园力量不足,幼儿在公办园和等级园就读率较低,职业教育设施设备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创建教育现代化任务重。浙江省在完成教育强县评估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根据创建要求,我县要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受地理、环境、观念各方面影响,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教育持续大投入压力大。
三、发展思路与基本共识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景宁教育形成的发展基础和基本条件的分析,论证未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景宁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形成以下共识。
(一)充分发掘民族特色,着力做大做强民族教育品牌
在国家民族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对景宁特别扶持政策持续落实,以及景宁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抢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畲乡品牌的综合背景下,景宁民族教育将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契机。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县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把握时机,争取支持,依托畲族文化产业基础,发挥畲乡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畲族语言培训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建立“全国民族教育示范区”,打造“全国民族教育示范校”,全力推进畲族文化与民族教育品牌化有机协调发展。
(二)坚持“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和城乡统筹建设,全县教育资源总量翻了一番,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基本走上了教育“小县大城” 和城乡教育初步均衡的发展之路,产生了良好的现实效果。实践验证了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是我县克服资源稀缺、自然条件限制,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和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发展战略,立足新起点,在实施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按照“高中和初中向城区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的布局调整思路,努力做到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契机,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教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依托县城学校,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办学,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师资配置、经费分配、学校管理的统筹,最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教育集团,带动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