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6
▲ 职教攻坚计划和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职教攻坚计划目标: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中职与普高招生比达到5.24.8左右;促使全省中职学校基本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重点建设20个左右职教集团和50个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重点支持100个农村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目标:支持100所改革示范中职学校建设;支持100所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学校建设;支持100个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5000人次,聘任(聘用)5000名技能型专兼职教师。
▲ 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民族地区“9 +3”免费教育计划目标:实施藏区“9 +3”免费教育计划,“十二五”期间藏区中职招生4万人左右;实施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十二五”期间彝区中职招生10万人左右。
(五)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合理定位,科学发展。促进高校分类合理定位,探索分类指导管理、分类配置资源和考评的机制,鼓励不同类型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办学特色和优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支持地方所属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校企共建,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优化高校布局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支持符合生产力布局和产业政策相关专业院校设置和建设,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引导高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重视与国计民生和新兴战略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及专业建设,加强具有领先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限制学科专业超需要重复设置、盲目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各级人民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本科教学工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着力加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推进“卓越工程师”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更新精品课程内容,完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明显提高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和形成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力强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行业及企业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制度。继续做好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省级教学督导,切实加强教学规范管理,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4.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优化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结构,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实施“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挥重点学科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符合西部条件和行业需求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
5.加强高校科学研究,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高校科研能力,以学科骨干和创新团队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学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优化、整合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增建设20个左右省部级研究基地、10个左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创建国家级研究基地有新的突破。鼓励高校组建跨学科领域、涵盖地方和行业企业的教学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6.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高校科学研究与行业、产业的深度结合,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引导和支持高校瞄准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大力实施“四川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新建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50个左右,加大对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和凝聚国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加盟,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继续大力推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多种形式的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聚焦科技资源、服务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载体作用;实施“成果转化重大培育项目”计划,支持成果转化重大培育项目 150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力争达到300亿元。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7.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导配置毕业生资源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支持大学生就业。落实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政策,完善就业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加快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完善全国、省级和高校三级网络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个性化服务。
专栏7
▲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使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创新服务基地;支持10所左右地方本科院校建好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达到国家评估验收标准;支持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加强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骨干基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哲学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产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培养模式。依托省内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20个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营造研究生创新教育环境;构建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加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网络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设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评选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