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构建企业创新内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节能降耗、优化创新环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构建企业创新要素流动聚集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省内企业与省外掌握先进技术企业的投资合作,共同研发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企业创新服务机制,开展技术创新方法、技术创新政策等培训;针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实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7 +3”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支持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优势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积极申报国家联盟试点,或在国家联盟建设中备案,到2015年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00家。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支持联盟开展产业创新链、产业技术路线图等研究,提升联盟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力;支持联盟围绕产业发展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面向产业创新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以及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方法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基地)。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开放的标准化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测试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重要行业、重点产品、重大工程等科研开发领域的分析测试实验室;加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平台建设,搭建金融资本、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平台。
3.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整合省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逐步形成区域共享网络并实现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连通和互动;加强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我省地方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资源库等的建设,加快进行自然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强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及共享;加强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检测技术机构的建设,为我省相关产业提供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五)推进特色区域创新。
1.构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区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资源,围绕绵阳科技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枝花钒钛新材料产业、自贡特色新材料产业、乐山硅材料产业、雅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川东川南天然气高端化工产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产业支持强、人员开放流动、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区域技术研发体系。
2.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示范。继续推进成都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城市试点的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我省更多的城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军民结合、多层次多主体共生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新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活动交流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继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加强科研院所改革总体设计和布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从事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并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要切实解决科研院所行政化的倾向。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科研院所科技产业,鼓励科研院所与有关方面合作建立专业性的产业园区或科研生产基地,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设立研究生站点,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
(七)加强科普示范推广。深入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四川省科普条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对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教育、对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对城乡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对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知识普及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进公众科学技术传播体系和四川科技馆(二期)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构架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壮大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壮大科普宣传及创作人才队伍。制订科普优惠政策,加大科普专项经费投入。围绕建设创新型四川,大力营造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普及的政策、文化、舆论环境,逐步形成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方式。
(八)推进市、县科技创新。
1.加强市、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支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作用,提升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富民强县专项、创新基金等对基层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2.开展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建设。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创新特色鲜明、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