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五、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
  选择对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课题,集成转化成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治、能源资源、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的战略需求,开展光合作用功能蛋白及作物抗逆机理、转基因分子育种、兽医新型疫苗、人类生殖发育和衰老以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和防治、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气候变化与山地生态系统演变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基础、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前沿关键科学研究。
  (二)积极参与前沿技术研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研究计划,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开展前沿物理实验研究,消化、吸收、掌握聚变堆关键技术,尤其是反应堆级的磁体、包层、大功率加热和驱动、控制以及先进诊断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参与生命功能基因组计划,加强生物及人类基因组研究。开展太赫兹(THz)前沿技术、新兴光电子器件等前沿核心技术研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主动权。
  (三)全面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和交叉融合。重视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结合我省学科发展态势,推动基础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在传统农业、畜牧兽医、生态环境、航空航天、特种高分子材料、轨道交通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全国优势地位,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材料、环境、生命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大对果业基础研究尤其是对果树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硬蛋白资源利用等薄弱学科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激素免疫学、药用植物学、民生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整体水平提高。
  (四)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选择我省具有较好人才和研究基础以及对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具有独创性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持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专栏6 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科学:重点支持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和创新研究,作物光能转化调控与高光效分子机理、作物养分高效利用、作物抗非生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特色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农畜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与控制以及分子机理研究,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种植与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用装备、农业遥感及信息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为传统农业技术向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转变提供支撑。交通技术:重点支持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和服役安全以及高速列车综合舒适性的研究,基于数字化设计、虚拟试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研究和优化设计,抢占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新一代无线通信网、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器件研究,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研究,微波能研究,光信号处理核心技术研究。
  材料科学:重点支持钒钛与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特种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钨钼硬质合金新材料、镁合金、动力电池材料、核电材料、碳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能源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薄膜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等能源新技术研究,油气能源研究和复杂地质油气资源、核能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页岩气、煤层气成藏机理、评价方法、富集规律、开采方式等核心问题的研究。环境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牧业、水资源系统等的影响评估研究,各类环境危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影响评估及避灾应急技术研究。生命科学:重点支持人类蛋白质组及其调控规律、胎盘干细胞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生物治疗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猪基础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生物纳米材料与新型给药系统研究,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公共卫生基础研究。
  中医药科学:重点支持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中药产地微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和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川派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中医证候、中医诊疗技术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中医药治未病的研究,南派藏医药研究。
  六、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工程,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建立部、省、市、县联动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专栏7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工程
  创新型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争取达50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3-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20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0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50个中国创新驿站四川区域站点;重点建设20个分析测试机构,30个分析测试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40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40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指导培育30个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培育20家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建立培育2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区);建设20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平台,40家重大产业技术工程化平台,40家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20个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0个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加强绵阳科技城建设。实施《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释放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潜能,集聚一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基地。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军民融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