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要着力实施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进一步搞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的转移技能培训,努力形成进退有余、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就业-维权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新格局。
(四)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参保对象,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可对其保费给予一定补助。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切实降低或转移分散农业风险给经营主体和农民造成的意外损失。
(五)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承包土地全部委托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的农户,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将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范围,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解除土地流出户的后顾之忧。
(六)保障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凡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0亩以上的,经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管理有关规定,允许建造农业生产必需的简易仓(机)库、管理用房、晒场等配套设施,但不得改变用地性质,并在流转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签的,必须恢复土地原貌。同时,各地要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经营规模大的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就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等项目用地。
(七)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入住城镇的村民在享受相应城镇居民待遇的同时,按照相关农业政策规定,保留原承包土地。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当地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采取一定方式给予补偿或奖励。
七、建立管理服务机构
(一)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地区要在农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各县(市、区)要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土地流转监督管理与服务;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土地承包与流转等管理工作,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具体职能包括收集发布信息,指导合同签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台账,开展合同鉴证和备案登记,加强档案管理,监督合同履行,调处合同纠纷等。村级可根据需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站或设立信息联络员,业务接受乡(镇)政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