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内涵建设,让群众看得好病
1.加强县人民医院能力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益属性,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内部管理,严格预算控制和成本管理,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推进临床路径,实施标准化诊疗服务,提高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基本建设、基本设备配备和学科建设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为主的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足额安排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的经费。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不断提高医疗质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内名院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医疗技术协作,提高疑难杂症诊治的能力。
2.建设县民族医院。按二级乙等中医院水平建设县民族医院。加快畲医畲药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实施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3.培育民营医疗机构。按照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办医新格局,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在养老院或敬老院兴办老年护理康复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医疗机构,以适应老年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对民营医院监管,树立良好品牌,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群众有好的医生看病
1.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招录引进机制,加大高层次、创新型卫生人才引入力度,实施定向培养农村责任医生制度、执业医师招聘计划,加大公开招录力度,实施“大学生村医”项目,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大卫技人员进修学习和继续医学教育,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重点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任务,做好社区护士、医技人员和乡村医生等教育培训,建立一支以全科生为重点、梯队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完善县城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和“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完善卫生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破除卫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限制,逐步建立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对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卫生人才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基层农村卫生服务津贴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人才合理流动。
专栏8: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1.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临床培训基地1个,社区实践基地2个。
2.规范化培训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培训投入、人员培训期间人事待遇保障政策,建立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实施培训监督管理。
|
2.创新分配和人才使用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劳不得、奖勤罚懒”的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为重点,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继续开展“十大名医”等评选,激发医务人员的活力,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卫生用人机制。
3.发展重点学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加大中青年医务人员和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制定畲族医药保护和发展规划,推进畲族医药挖掘继承和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成果奖励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卫生”建设工程,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以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采购和综合卫生管理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
专栏9:信息化建设计划
1.建立标准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应用率大于80%。
2.建立标准统一的电子病历。
3.建立县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4.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县医院与县内90%以上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和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