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饮用水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有效运行,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形成市、县两级联网的现代化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七)生态文化建设目标
--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绿色系列创建水平不断提升,覆盖面持续扩大。
--建立2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发展、传播生态文化的机制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试点和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取得明显成效,50%以上的县(市、区)、乡镇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
--中小学生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目标
--进一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评机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
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加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
三、专项行动
(一)节能减排行动
1、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积极推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开发,切实抓好工业、生活、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推行企业“零增地”技改,有效整合城镇闲散用地,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各领域节材工作,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可再生材料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使用。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生活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加强火力发电、纺织印染、食品加工、化工等高水耗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大雨水积蓄、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和中水回用项目建设,不断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开展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火电、水泥、冶炼、造纸、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
2、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继续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商业及民用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开展余热余压利用、区域热电联产、园区集中供热、系统能源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淘汰冶金、化工、制革、塑编等行业高能耗设备。鼓励节能技术创新,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和节能产品。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GDP能耗控制指标,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推进农村水电更新改造。
3、全面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落实污染物减排奖惩政策,健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等综合措施,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减排工作,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及管网配套,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确保“十二五”时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顺利完成。严格控制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地表水和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指标。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统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循环经济行动
1、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完善“优二兴三”政策,着力实现中心城市、中心城镇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相分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战略任务,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动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健全循环工业体系,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发展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大小门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乐清湾港区、温州风力发电产业带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促进服装、鞋革、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等产业高端化和生态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发展以清洁、节能、回收、利用等技术和产品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基地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