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特色发展。立足温州民间办学活跃和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重点做好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建立试验区域、试点学校和创新项目,赋予改革特许权,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教育服务,以适应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教育选择需求。
--优质发展。把保障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优质发展的检验标准。优质发展的前提是加快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鼓励办名校,出名师,育英才。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市、区)覆盖率全省领先,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全省领先,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学校为核心、匹配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主要预期目标见表1、表2)
--提供更加公平的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保障困难群体教育机会,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引导全社会共同促进“有教无类”的机会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
--提供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着力以更高的水平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全面提升惠及全民、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能力,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类型、层次结构,融合贯通各级各类教育,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更为多样的特色教育。鼓励学校类型以及学制选择从单一走向多样,引导学校结合地方实际、社会需求和学校现状科学定位,创设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营造更多样、更有特色的教育生态,推进学校错位发展办有特色,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学有特长。
--形成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盘活整合公办民办、市内市外、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相互补充、前后衔接的教育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升市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构建更为多元的办学体制。坚持政府办学为主,鼓励民间参与办学,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立公平有序、良性竞争、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市场,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改革发展动力。
--构建更有活力的投资机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公共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拓宽和创新教育融资筹资渠道,发展教育信托投资,提供教育信贷支持,广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盘活教育资产,完善教育资金分配机制,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充裕的经费支持。
表1:温州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单位)
| 温州市
| 浙江省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15年
| 2020年
|
学前教育
|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 32.3
| 31
| 30
| 169
| 165
|
学前三年入园率(%)
| 96.5
| 98
| 99
| 96
| 98
|
九年义务教育
|
在校生(万人)
| 84.4
| 87
| 90
| 530
| 560
|
巩固率(%)
| 99.9
| 99.9
| 99.9
| 99.9
| 99.9
|
高中段教育
|
在校生(万人)
| 25
| 28
| 29
| 159
| 174
|
毛入学率(%)
| 96
| 97.5
| 99
| 95
| 98
|
职业教育
|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 9.4
| 13
| 14
| 76
| 84
|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 2.7
| 6
| 6
| 60
| 65
|
高等教育
|
在学总规模(万人)
| 11.7
| 13.5
| 15
| 151
| 157
|
在校生(万人)
| 7.4
| 12
| 13
| 133
| 139
|
其中:研究生(万人)
| 0.3
| 0.5
| 0.8
| 5.6
| 6.8
|
继续教育
|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 125
| 160
| 200
| 800
| 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