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推进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小型企业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开拓就业新领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拓展就业新空间。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培育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推动家庭服务企业做专做精。加大政府投入,推动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
2.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措施,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力争五年开展创业培训50万人次。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并跟踪扶持。争取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3.统筹城乡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积极促进青年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破除影响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畅通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渠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援助力度。推进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借助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搭建劳务信息对接平台,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强劳务品牌培育和推介,建设一批特色劳务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形成及时、有效、持续的就业帮扶机制,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消除就业歧视,引导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营造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
4.构建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稳定就业岗位。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形成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建立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分析就业需求状况,评估就业政策影响,实现全省各类劳动者就业信息共享。建立失业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制度。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适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加强危机情况下失业风险的预防。鼓励企业切实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缩短失业周期。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
5.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以培养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为重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完善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农民工培训资金省级统筹。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培训考核体系建设,完善岗位培训、考核培训、网络培训等培训形式,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参加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
6.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整合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职能,加快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政策、制度,改革完善运行机制、监管体系,打破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及时采集和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壮大经营性服务,快速发展高端业务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规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发挥培育、孵化、展示、交易的平台功能作用,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城乡统筹步伐,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统筹城乡、服务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1.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在试点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强化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建立健全工伤预防、经济补偿、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等社会机构提供与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连续参保。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将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将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范围。积极推进城乡残疾人和各类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动企业和农民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
3.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普遍开展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待遇水平。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健全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4.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加强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经办业务的统一管理。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管理。全面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逐步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建立完善省级调剂制度。
5.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建立人大、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监督,健全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社会保险监督机制,加大社会保险反欺诈力度,建立社会保险异地协查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管能力,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支付和运营的全程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稳妥开展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6.强化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大力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快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健全管理体制,整合服务资源,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充实队伍,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经办流程,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加快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建立公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广泛应用社会保障卡。完善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将80%以上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范围。
(三)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人才优先、科学发展,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建设人才大省为目标,以提升人才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支撑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