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全面提升科技水平
1.推进科研项目上新水平。坚持科研与检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争取省局直属技术机构科研总体水平进入全国质监系统同类技术机构前列,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前茅。“十二五”期间全系统计划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项、省局科研项目300项左右。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检测技术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全面提升项目研究水平,争取研究成果80%达到国内先进、50%达到国内领先、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50篇,获得专利150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50%。努力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973计划项目和公益性质检行业专项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立项上取得新突破。
2.推进质检中心建设上新水平。努力建设好现有的16个国家质检中心、32个省质检中心;争取新建14个国家质检中心、20个省质检中心。全面提升国家和省质检中心能力建设水平,开展与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的能力验证与比对,以及检测结果的互认。确保国家质检中心全部达到国家B级以上水平,争取五分之一的国家质检中心达到国家A级中心水平;省质检中心全部达到省B级中心以上水平,五分之一以上达到省A级中心水平。对质检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等级要求的予以摘牌或降级。根据质检中心的不同专业领域,保证每个国家质检中心有1至2个学术带头人、1个以上相关专业博士、5个以上硕士,以及结构合理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个省质检中心要有一个1个学术带头人,2个以上相关专业硕士和数量适应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国家质检中心中新增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以上省重点实验室。
3.推动技改项目上新水平。按照检测技术“快、准、好”要求,不断加大各级技术机构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逐步配备国内外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在加大省局和设区市局技术机构技术(含特检分院)装备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点县级技术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技术装备经费达5亿以上,到2015年,力争国家质检中心的主要仪器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中关键的检测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质检中心主要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仪器设备配备合理、有所侧重,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仪器设备整体水平和实际利用率。全面提高检测项目的覆盖率、检测数据的准确度。
(十二)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1.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成泛在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政务外网(质监专网)、政务内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五网”共用互补的布局,实现质监专网全系统100%覆盖,建设省局带宽1000Mbps以上,并建立备份,各设区市局和省局直属单位带宽50Mbps以上,各县(市、区)局及市、县技术机构带宽10Mbps以上,夯实信息互联互通基础。完成省局综合检测大楼智能化建设,建立集中存储全省质监业务数据总量达50TB的系统,满足数据共享与交换的需要,全面支撑“数字质监”与“智能质监”的实现;网站建设与管理继续位居省直部门和全国质监系统前列。
2.加大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力度。建立与国家“金质工程”、“数字福建”电子政务工程相衔接的质量技术监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业务实现100%数据化、流程化管理,基础数据库100%共享,组织推进“134”项目建设。建设“1个数据库”,即启动法人基础数据库(二期)建设,实现数据准确、标识规范,满足数据共享与交换需要。深化“3个技术支撑平台”,发挥“金质工程”标准体系作用,整合与完善标准与技术法规平台、检验与检测平台、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实现技术机构信息资源集成,为行政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4个管理系统”。完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在统一应用支撑平台下,升级与整合质量监督、食品监管、特种设备和电子监察子系统,实现行政审批、证后监管、行政执法、信息公开闭环式管理;完善综合行政系统建设,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建立全省计划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全省综合行政信息集中管理,提高办公效率。继续强化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办事大厅服务系统,完善省、市、县质监门户网站群,及时准确地提供100%的行政审批结果数据的查询,探索网上预约办事的服务新模式;建设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与挖掘各类信息,形成数据完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与决策体系,适时进行研判、分析和预警,为科学、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3.加大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信息计算能力、信息存储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或信息感知能力)的发展趋势,注重相关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3G技术在移动办公中的应用;探索建立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重点产品(或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全过程监控和质量状况追溯;搭建掌上智能终端(手机或PDA等)信息采集与查询平台,促进“质监信息”融入百姓生活,加快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创新监管模式中的示范作用;争取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全国质监系统先进行列。
(十三)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1.不断优化班子结构。以“增强活力、激发动力、提升能力”为重点,抓紧抓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完善班子考评体系,重点抓好“一把手”的选拔和培养,加快领导班子结构调整步伐,着力优化班子的年龄、学历、能力结构,各设区市局、省局各直属事业单位和县级局领导班子结构趋于合理,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较高、能力素质互补、梯次搭配合理、充满朝气锐气和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到2015年底,各设区市局、省局各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0岁左右的成员至少1名;县级局局长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2.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继续发挥“七个载体”、“七个平台”的作用,持续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统一的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基层单位引进急需的人才。继续协调高校联合办班,重点抓好低学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充分借助和依靠省、市党校及行政学院的资源,发挥质监干校培训基地作用,多层面地搞好各类干部的任职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提升“金质大讲坛”品牌,加强质监系统干部队伍的理论和业务学习,拓展知识面。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设立包括选拔、考核、激励、监督、培训、任职资格认定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系,制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业绩评价标准》,修订完善全省质监系统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和考核标准,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的规定,重点培养、选拔一批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有较强学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和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青年专业人才,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跃升。2015年底,全系统有博士100名以上、硕士710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左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达到50名以上;原则上50岁以下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引进和培养一批在标准、计量、质量、特种设备、纤检等专业技术领域有独特建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争取若干名人员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