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9年印江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印府办发〔2009〕3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自治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2009年印江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自治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2009年印江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2009年度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概况
(一)地理环境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部,地处东经108°17′52″-108°20′32″,北纬27°35′02″-28°22′00″。全县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47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43.05万人。
县境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切割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其中:4-9月为雨季,其它为平水期。年降雨量平均1057-1258mm,最大日降雨量为160mm,气温变化较大,易形成灾害性气候。
(二)地质环境
区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岩性主要为页岩、泥岩、灰岩、白云岩、砂岩,其次为板岩和少量花岗岩、辉绿岩、辉长岩、闪长岩。
构造位置处于梵净山穹窿背斜北面翼,背、向斜发育,主要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展布,断裂较发育,主要呈北东、北北东向延伸,造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其中不利地貌构造组合,为灾害的形成提供较为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情况
(一)县内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概况
经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2001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的结果和近几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统计表明:县内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有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其次为地裂缝、地面塌陷、岩溶洪涝和少量矿山地质灾害、石漠化(水土流失)水源渗漏。灾害点共计324处,其中滑坡202处、不稳定斜坡23处、泥石流17处、崩塌(危岩体)53处、地裂缝、地面塌陷11处、岩溶洪涝6处、矿山灾害5处、石漠化6处、水源渗漏1处。各种地质灾害损毁房屋492间,被迫搬迁162户,损毁耕地1391亩,公路4782米,水渠534米,直接经济损失19158万元,受威胁人口16004人,受威胁房屋6218间,受胁经济损失巨大。
(二)县级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类型及特征
按照危及人员100人以上,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的原则,经过治理,今年县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1处,减为20处,其中:滑坡19处、不稳定斜坡1处。
以上各种地质灾害受胁人口6687人,受胁房屋3500间、耕地1650余亩、公路1000多米、水渠210米,直接经济损失估算420万元,受胁经济损失6000万元以上。
(三)2008年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重点隐患点
经过近年来的简单治理、监测和搬迁,除了县级管理的21处防灾重点隐患点外,属乡镇管理的防灾重点隐患点有57处,减为50处。(见附表四)
三、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汛后复查情况
2008年汛期,我县境内共发生地质灾害隐患11起(见附表5),集中在3月至8月,造成21间房屋受损、9户被迫搬迁,117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630万元。
根据汛后复查及经常性监测结果,各隐患点与汛期相比,无明显变化。
四、2009年降水趋势及防治重点
据县气象局对2009年我县气象中长期预报,2009年我县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其中6月、7月的降水量比往年有所偏多。
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除所列的重点地质灾害防治点外,还应对以下区域进行重点防治:合水至朗溪、缠溪、新寨一带;峨岭至板溪、杉树、中坝沿大圣礅周边地区;沙子坡、天堂至刀坝一带以及印沿、印秀、印松、印德和铜遵公路沿线。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灾点位置及发生简况
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及发生简况见附表。
(二)防治措施
1、整治措施
根据各隐患点的具体情况,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有效的原则进行整治。
(1)变形不严重,危害性不太大的隐患点,采用简易监测,地表截排水沟、回填裂缝、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
(2)变形严重,危害性较大的隐患点,采用监测,适当搬迁避让的方法进行整治。
(3)危害性较大,局部已开始活动,整体蠕动的隐患点,采用监测、搬迁为主结合适当工程治理的方法进行整治。
(4)对急需搬迁的隐患点,实行异地扶贫搬迁。
各隐患点具体建议整治方法见附表。
2、预测方法
对滑坡或不稳定斜坡体中部及前缘裂缝以及前缘鼓胀、渗水情况进行简易监测,原则上旱季15-30天一次,雨季2-4天监测一次,遇暴雨等特殊情况需加密监测以及24小时值班监测,详细观察、认真记录、掌握滑体变形、变化特征,及时上报资料。
3、疏散方法
根据滑坡分布范围及主滑方向,先危险区,后影响区,先人后财产的方法向滑坡两侧疏散至滑坡影响范围之外。
4、抢险措施
根据本防治方案及《印江自治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的职责,灾害发生后,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必须按所制定的撤离路线进行抢险。
5、防灾责任书
为及时掌握各隐患点的变化特征,及时报警撤离,明确相关的责任人与监测人,必须签订各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书。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防灾救灾领导小组
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各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对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一切可能导致重大灾害的违规工程活动,要坚决制止,督促工程建设单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已发生和造成危害的,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各乡镇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指挥机构,制定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落实具体防灾措施,并于3月31日将本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防灾、救灾领导小组,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加强监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防御地质灾害必须依靠当地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加强日常监测和落实巡查、值班、速报、督察制度。汛期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和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加强对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巡回检查。县国土资源局要负责做好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数据充分进行分析应用,做好险情判断工作,为领导决策和防灾指挥提供可靠的信息。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板报、有线电视、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地质灾害的简易观测方法和基本防灾知识,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防止、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附:1、印江自治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2、印江自治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及发生简况
3、县级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
4、2009年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5、2008年发生地质灾害情况统计表
表一
印江自治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序号
| 乡镇
| 名称
| 地层
| 灾胁对象
| 变形
特征
| 已有
措施
| 防治建议
| 监测人
| 规模
| 成因
|
1
| 杉树乡
| 寿溪滑坡
| S2X
| 78户295人,
224间房屋
| 蠕动
| 监测
回填
| 监测、排水
| 陈
世
俊
| 小
| 降雨坡脚冲刷加载
|
2
| 孟郊滑坡
| S2X
| 248户1012人,损房36间,搬迁26户,720间房屋
| 蠕动
| 监测退耕还林
| 监测、退耕还林、工程治理与搬迁
| 吴
开
富
| 大
| 降雨
|
3
| 天堂镇
| 百户老龙岩不稳定斜坡
| O1m
| 115人,223间房屋
| 蠕动
| 监测回填
| 监测、排水、退耕还林
| 喻
维
新
| 小
| 降雨
|
4
| 峨岭镇
| 石灰溪滑坡群
| S1m-S2X
| 384人,245间房屋
| 蠕动局部蠕滑
| 监测
| 监测、排水、退耕还林
| 杨
胜
书
| 大
| 降雨
|
5
| 老富窝滑坡
| S1m
| 238人,96间房屋
| 蠕动蠕滑
| 避让
| 监测、排水、退耕还林
| 李
世
光
| 中
| 降雨
坡脚
开挖
|
6
| 黔江胡家沟滑坡
| S2X
| 230人,毁房3间,损坏12间,受胁256间房屋
| 蠕动
| 监测
避让
| 监测、排水、退耕还林
| 罗
志
明
| 小
| 降雨
|
7
| 小穴滑坡
| S2X
| 180人126间房屋
| 蠕动
| 避让
| 监测、排水、退耕还林
| 代
传
智
| 中
| 降雨
加载
|
8
| 大石滑坡
| S2X
| 1200人250栋房屋
| 蠕动
| 监测
| 监测、排水、避让
| 石
胜
兵
| 中
| 降雨
加载
|
9
| 朗溪镇
| 岩上滑坡
| S2X
| 24户102人,危房12间
| 蠕动局部蠕滑
| 避让
| 监测、排水、退耕还林避让
| 陆
治
明
| 中
| 降雨
|
10
| 白膜湾滑坡
| S2X
| 33户151人,32间房屋
| 蠕动
| 避让
| 监测、退耕还林
| 龙
世
华
| 大
| 降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