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质量风险和市场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价格信息收集处置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增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
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动物无害化处理站、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项目建设。理顺动物防疫检疫队伍体系,充实基层防疫、检疫力量。逐级落实责任,加强道口管理。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突发应急预案,建立稳定的应急队伍,搞好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动物疫病防疫网络化体系,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健全病死畜禽统一收集和处理体系,提升无害化处理能力。
健全重大植物疫情和病虫害监测网络,提升本市重大植物疫情和病虫害处置水平。推进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提升植物疫情监测扑控能力,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促进植保防控由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
(八)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鼓励组建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队伍,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发展农业农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完善服务机制。推进区县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管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加快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提升电子商务交易能力,构建农产品应急供应区域联动机制,确保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建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市场调控,对重点农产品实施扶持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调节机制。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合作性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途径。
健全农业金融服务。完善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推进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的信贷资金投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农民贷款难问题。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机械生产等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为农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开发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灾害早期预警等信息服务。
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渔船渔港安全救助服务体系,实现对作业渔船的实时动态监控。健全农机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体系,提高农机监管和服务能力。
(九)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发展种业主导产业。完善种业科研体制机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通过新品种培育、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良种繁育与展示基地建设、种业设施装备建设、种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节水抗旱水稻、沪优系列“双低”油菜等优势作物品种推广,选育高商品性、高附加值蔬菜、花卉、瓜果、食用菌新品种,加强奶牛、家禽、肉牛育种中心、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水产良繁种场建设,加强对长江口渔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形成蔬菜、粮油、畜禽、水产四大种业产业。
积极扶持种业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种业企业自主创新,创办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具有一定优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与科研部门加强技术合作、人员合作和资产合作,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种业龙头企业,建设种质资源创新、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和会展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国内外有影响的种业集团总部入驻上海,逐步建成具有上海特色、服务全国的区域性种业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