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原则上,校长每届任期3年,一般不超过两届;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期限为9年,最多不超过12年。2018年前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要完成第一轮交流工作。
4.建立完善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和各项待遇,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农村教师收入水平略高于城镇教师。
(三)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3.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城乡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差距,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落实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扶持政策
1.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合理确定接收学校,取消不合理限制条件,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
2.建立和完善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机制,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落实寄宿优先等政策,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有针对性开展法制教育、亲情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3.落实国家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政策。大力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加强随班就读的管理和特殊教育资源室建设,确保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公平均等。
4.建立对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城乡困难群众子女拥有更多学习机会,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都能上好学。
(五)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1.多方筹措资金,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2.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对口扶持、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
(六)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质量监测机制
1.开展学校管理达标创先活动。各学校都要建立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后勤管理制度、寄宿学生管理制度、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等,推进民主决策、依法办学,科学管理。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