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西北人口信息中心,将其建成集人口信息采集、处理、评估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成为西北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交流、决策咨询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管理使用的基地。
专栏4:推进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发展重点工程
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促进同级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改造部分县级和乡镇中心站基础设施,更新部分县级站流动服务车,为乡镇中心站增配流动服务车,添置必要的设备,使每个县乡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
(四)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省文化馆综合楼、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人民剧院,扩建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等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市州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及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健全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着力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增强文化单位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农家书屋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制度化,充分发挥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积极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文化服务。
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推进丝绸之路(甘肃段)申遗备选点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做好长城、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及其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和能力建设,逐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加大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丰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手段,探索拓展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发展依托遗产资源的旅游及相关产业,推动遗产资源信息化和综合开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产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组织实施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甘南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鼓励和培育文化消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支持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砖雕、葫芦雕刻、唐卡制作、花儿会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民间艺人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以甘肃历史文化名城为支点,以敦煌、麦积山等历史文化遗产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读者》等文化品牌为重点,挖掘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逐步扩大基本免费或低收费阅读服务范围。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和中小城市出版发行网点,推进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推进公益性数字出版产品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翻译和出版,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字书报刊赠送活动。扩大盲人读物出版规模。建立和完善版权制度,加强版权宣传与培训,提高全省各界版权意识,保护促进版权产业发展。实施《四库全书》影印出版项目,塑造甘肃出版图书精品形象,扩大影响力。
完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管理机制,着力打造精品频率频道和节目栏目,重点推出一批优秀影视文艺作品。实现甘肃卫视和甘肃新闻综合广播节目在全省的有效覆盖,加快甘肃卫视在全国中心城市的落地。完成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大多数市州基本实现“户户通”,着力推进“西新工程”实施范围内的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确保实现每村每月1场电影的目标。积极推进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有线电视数字化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广告经营等传统产业,稳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加快构建完备的广播影视产业链条。推进广电网络整合开发,实现省、市、县三级广电网络贯通,达到全省一网。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设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支持读者出版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组建省演艺集团公司,加快演艺剧团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文艺演出院校和艺术培训业,努力形成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新格局。省直文化系统事业单位率先推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增强文化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专栏5: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重点工程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14个市州的市级“三馆”,建设文物大县的博物馆。
(2)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改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
(3)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以现有的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为基础,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村书库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科技培训工程”、“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等宣传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工程。保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
3.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对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护用房、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并配套建设安防、消防、环卫等设施。
4.重大遗产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大对国家遗产地的保护力度,完善遗产地保护管理方法,有效遏制各类破坏遗产地资源的活动,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显著改善,实现遗产地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5.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有效解决农牧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
6.广播电视西新工程。进一步更新改造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设施设备,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和实验监测能力。
7.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农村电影固定和流动放映网络,基本实现1村1月放映1场电影。
8.东风工程。改扩建甘南藏族自治州(7县1市)和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书店及发行网点,更新出版发行设备,配置流动售书车。
|
(五)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增强全民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