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1〕27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甘肃省“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省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社会发展指标全面实现,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公共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坚持“科教兴省”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建立了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备案及学籍审批注册制度,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投入资金9亿元,重点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0年底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4万人,职普比达到4.5:5.5。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兰州、陇东、河西高等教育区为主体的布局结构和中央、省、市州(行业)分级办学、统筹管理的办学体制,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56万人(其中6所民办院校在校生3.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
2.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积极推行“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卫生服务新模式和对医师用药量进行排队等制度。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医疗救治机制,圆满完成了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医疗救援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全省14个市州全面实行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了中医床位补助标准和医保、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
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安排资金22.1亿元支持建设了县乡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新增医疗用房190万平方米;安排4.6亿元支持建设了38所中医院,提升了县级以上中医院的服务能力;安排2.4亿元建设了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7200万元建设了3个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安排7.6亿元,对省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中医院等省属重点医院进行改扩建,城乡居民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省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总数达到10267个,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病床数达到9.49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57张。有各类卫生人员11.54万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师(士)分别为3.69人、1.45人、1.12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0‰和33.23/10万。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13岁。
3.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国家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正确引导妇女科学育婴,提高人口质量。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安排资金2.2亿元,改扩建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63个、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所337个,新增业务用房面积18.8万平方米。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2557.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6.65‰,计划生育率达到87%以上。
4.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6个,文化馆102个,公共图书馆9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6万多个。金城第一戏楼、飞天文化产业大厦、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等重点文化工程建成使用,黄河剧院开工建设。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了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园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2.1亿元,年均增长14%。
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有61项列入国家级名录、264项列入省级名录。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新进展,长城和大遗址保护成效显著。博物馆保存环境不断改善,免费开放工作深入推进,展示、宣传、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出版业稳步发展,《国际敦煌学丛书》等60余种图书及音像制品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读者》杂志发行量连续13年居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三位。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主体,完成4.1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数字信号畅通目标。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安排投资5.6亿元新建体育场地5000多个,全面完成了千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和甘肃省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场馆建设目标任务。群众体育发展较快,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26.4%。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303个前三名,其中第一名129个。体育产业起步良好,全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企业以及经济实体发展到3120家,从业人员达8100人。体育彩票事业健康发展,5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28亿多元。
5.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安排投资18.9亿元,建成各类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227个。围绕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不断扩大救助范围,5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对象由146万人增加到405万人,共发放保障资金115亿元。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农村互助共济向政府财政负担的转变,共发放供养资金7.23亿元,供养对象达12.5万人。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共发放救助资金15.3亿元,实施救助456万人次。5年福利彩票累计销售55.21亿元,筹集公益金18.48亿元。
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收养登记、殡葬管理和地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安排资金1.1亿元,支持建设了27个老年综合福利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试点项目。老年福利机构发展到693家,床位增加到2.1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7.1张。
残疾人康复服务、就业服务、托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创建3个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10个国家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9所、特教班225个,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1%,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684人,残疾人法律维权机构达到108个。
6.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一五”全省累计投资391.4亿元,建成旅游项目755个,旅游景区服务配套设施、旅游交通运力及与景区相配套的相关设施有较大幅度提升。旅游品牌带动战略取得成效,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与南部大香格里拉民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已成为全国特色旅游干线,陇东黄土风情红色旅游线和陇东南生态旅游线日渐繁荣,以兰州为中心的1小时休闲观光旅游圈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驾车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全面发展。
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全省A级景区达到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9个,麦积山、崆峒山和黄河三峡成为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景区。全省星级酒店已达32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8家、三星级137家,旅行社达到392家。2010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2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37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6%。
(二)“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社会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需求拉动更加有力。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迅速拉动基本公共服务和多样化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将形成社会事业发展强有力的需求支撑。二是财力支撑更加厚实。随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将大幅增长,国家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三是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将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职能。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将极大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和机构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将为社会事业提供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城乡一体化建设广泛推进,将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社会参与机制更加健全,将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四是政策机遇更加有利。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出台,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及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将有利于我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投资,为改变社会事业长期、整体滞后的局面提供强劲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