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资源产出率”指标2015年规划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所要求的15% 确定。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数据按2005年价格计算。如按2010年价格,则2010年指标值为1.071,2015年目标值为0.874。③注“”的规划指标,暂无统计数据。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着力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框架,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多领域互动发展、多层次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引进共生和补链项目,依托工业园区关联布局,形成循环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大力推进工业废气、废水和废物的综合回收利用,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以优质粮油、茶叶、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优势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形成以“无害化、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益、可持续”为标志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绿色旅游;依托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加快构筑和完善三网融合、企业网络、智慧城市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大力培育发展绿色标识等认证认可服务,积极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资源节约利用体系。建立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体系。大力实施节能工程,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工业和城市节约用水,推进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及雨水回收利用,发展节水农业。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冶炼回收率,积极拓展钒钛稀土伴生矿元素范围,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高效利用,推动磷、盐等矿产资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资源再生利用体系。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工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生活废弃物以及农林废弃物等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废旧电子电器、废旧金属、废橡胶、废纸等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为重点,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实施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新能源利用、生态环保、建筑节能等方面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培育一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示范推广体系。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完善示范推广体系,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选择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40— 50家;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效应,推动新建和现有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到2015年,力争建设 2— 3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3— 5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8— 1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依托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积极探索适合各区域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到2015年,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城市试点范围,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提高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节 推进企业、园区和社会的循环发展
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协调推进,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企业小循环。总结和推广攀钢集团、五粮液集团、丝丽雅集团、天原化工等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继续以化工、冶金、建材、采矿、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医药、机械等行业及“双超双有”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工业“三废”的回收综合利用,推广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用等循环型工艺,实现企业能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
———园区中循环。总结和推广成都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西部化工城等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成功经验,从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共生网络、加强交流合作等环节入手,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严格工业园区准入标准,实行产业链招商,按整体生态功能规划,重点引入补链企业。推动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共享,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废水再生利用,搭建园区污染物集中处置平台,提升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工程,促进农、林、牧、渔业间的废物交换和循环利用,建设种(养)植(殖)、种养加一体化、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